關卓琦(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牧師到迪士尼的時代廣場店揭示迪士尼作為跨國機構壓榨他國工人的事實,他預期大眾會露出驚訝的表情。不只是對於他們大膽的行為感到驚訝,更是驚訝於他們所傳達的訊息是他們過去一直不知道的。
“What, Mickey is devil ? “
“What ,Disney is bad?”主要目的是讓大眾產生疑感,而這種疑感維持的時間愈長消費者思考便愈多,或許在下次購買迪士尼的產品時便會開始猶豫。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牧師:店內人士不滿,認為自己在哪里購物應該是自己的選擇,不應受到他人無緣無故的干擾。法律上亦受到警察逮捕,警察認為他們的行為妨礙了交通(在迪士尼店門前高喊口號),牧師每次行動亦面臨著被告非法入侵私人地方的危險。
進行廣告黏貼的女老師說他的朋友在做這件事時有些會被捕,在捷運上的市民覺得她沒權利「損壞」他人廣告,違反了販賣廣告姐的權益,並對此行為感到討厭。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在上傳播與文化之前,我對符號學毫無概念,有時在街上看到某則廣告可能會感到不滿或是覺得廣告故意隱瞞了些甚麼,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傳播與文化上到現在對我來說最大作用便是符號學,它提供了我不同於以往解讀生活的方法(雖然作業分數都很低……),確實令我開始思考起生活上每個符號賦予或被賦予的不同意義。更具體的是提供了我一套「批判性」的思考模式來看待生活中出現大大小小的廣告,更甚應用到其他範疇。
張安德(5)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我對於影片中的比利牧師反迪士尼的方法印象最深刻。他把劇場的那一套方法帶到現實中,創造了比利牧師這個角色,而他所傳的「福音」,就是反堵迪士尼的購物文化,他直接到迪士尼的店裡面進行他的演說,告訴大家迪士尼工廠雇用廉價勞工,壓榨員工。因為他認為讓正在進行那裡購物行動的人聽到這樣的事實,會讓他們更加印象深刻,他預期讓那些購物的人在回家的時候會一直回想這件事,甚至在心中開始懷疑迪士尼。這樣就成功達成了他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他透過「傳教」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想法,就是希望達到能像牧師傳遞福音一樣的效果,牧師傳福音是希望能讓人們更了解上帝,而比利牧師則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手法,讓人們了解在迪士尼光鮮亮麗的背後所隱藏的「真相」。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自古以來,宗教信仰一直是人類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有些人來說,宗教在他們心裡面的地位甚至高於家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塊領域。但比利牧師在反迪士尼的行動中,將米老鼠綁在十字架上,遭到現場的天主教徒抗議,認為比利牧師這樣的行為已經污辱到他的信仰,讓他感覺到相當不舒服。但比利牧師不但沒有停止,還覺得自己這樣的行為會讓上帝感到開心。當然,每個人對自己的信仰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但在公開場合這樣,是相當的不尊重那些感到不舒服的教徒,會造成文化反堵這樣本意上是好的行動,在社會觀感上的負面印象。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以前看廣告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太多,頂多會有哪個廣告很無趣、很瞎,哪個廣告很有創意之類的想法。但在上了這堂課之後,我在看一個廣告的時候,除了會保有我原本看廣告的眼光之外,會多了一層技術上的看法,包含這則廣告用了什麼手法與迷思,試圖造成怎麼樣的效果,而它美化了些什麼。而我也發現,通常越是被說「有創意」的廣告,其所含的迷思和意識形態就越強烈。在上了這堂課之後,我並沒有失去了原本看廣告的樂趣,反而是多了一項可以拆解廣告的工具,讓我不會直接被牽著鼻子走。
而對於文化反堵這件事的看法,我認為它的原意是好的,因為它揭發了許多權力的壓迫,在光鮮亮麗外表下的黑暗面。就影片來看,我認為他們的出發點都沒有不好。但我認為如果能在不妨礙到其他人的基本權益的狀況下進行文化反堵的話,人們對於這件事的社會觀感會比較好。像是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的行動,一方面讓店經理很難做人,又讓警察必須要每小時來驅趕一次,甚至還讓有的人覺得信仰被褻瀆,這樣造成不佳的社會觀感,有時會讓人們對於他們原本的好意失焦。我覺得如果文化反堵能夠少一些這種激進的例子,會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支持。
吳宇涵(4)
A1.比利牧師→走進迪士尼商店「傳教」,告訴消費者迪士尼背後所隱藏的秘密,希望能終止消費者購買的過程,並讓其了解迪士尼是一家吸血公司。
看板自由前線→在原有的廣告看板上加上一點創意,將廣告背後的真實揭露出來,期望能夠藉此改變意識,鼓勵批判性思考。
A2.比利牧師進入迪士尼商店內,可能會遭遇到「非法入侵」的法律問題,商店屬於私人場所,雖然一般來說店家沒有完全的權力可以對他們進行驅逐,但若有其他消費者提出反映,則店家就可以採取行動。且若是證據確鑿的話,迪士尼公司甚至可以對他們提出「侮辱」的控訴。
卡莉在地下鐵車廂內貼貼紙,雖會引起注意,但很多人都是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她,也許有些人會對她的行為做出反應,但多數人都不會表態,而這些人大多數也都不贊成她的行為,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傷害到廣告商及廣告主的權益。
看板自由陣線加上他們自己的創意,有時可能會遭受罰金,或是被認為是非法侵入私有財產,雖然他們沒有對廣告做出破壞,而且廣告商還可以復原其廣告,但因為他們的行為牽涉到許多法律技術的問題,因此,承擔了許多風險。
而三者共同的問題有可能會是,他們傳達的理念太深了或太抽象了,未必普羅大眾都能瞭解其背後的意義,且他們也無法控制他們的語言對不同的人所產的意義為何,就如同迪士尼商店裡的某位婦人一樣,認為她進行的消費不關他們的事;店外的孩子依舊喜歡迪士尼。
A3.過去在看廣告時其實不會有甚麼太大的感覺,也許無形中消費了它也不自知,在上過了這門課後,學了符號、意識形態….之後,才開始對廣告產生了感覺,了解到廣告中每個元素的選擇和組合是充滿意義的,它不再只是單純的圖案或文字,而是在背後蘊藏無數秘密。而我們之所以對廣告感到如此的理所當然,是因為它從小就一直充斥在我們身邊,將這些迷思和意識型態灌注到們身上,讓我們將這些意識形態內化,且對其效果不自覺,因為意識形態的運作本來就是內隱的。此外,上了這門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被操控的這麼嚴重,還有我們是這麼的沒能動性的。
現在看到廣告後,都會不自覺地開始進行思考,甚至是胡思亂想,會有種感覺想去揭穿廣告傳達出來的謊言的感覺,想了解它真正想講的話是什麼,思考每個符號背後代表的意涵是什麼?而這樣的組合或搭配又是想告訴我們什麼?等等的問題,有時候如果是和同學一起看到廣告時,還會互相討論和爭論,似乎覺得上了這門課後,感覺自己跟一般的大眾不一樣,至少自己不會再這麼輕易的受騙和被操控,但也因為這樣,讓我突然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是一片虛假。
陳稚宜(5)
Q1:
影片中有個女生,將原本是單向傳播的廣告,利用「貼紙」的方式,塑造出回應的空間,把廣告符碼加以解構,把形象收回,再對廣告加以重構,來達到文化反堵的效果,例如在提款機上貼上「forget poverty」,在電車車廂或路邊的廣告貼上標語,或是直接繪圖寫字在公車站看板上,用小標語或是圖片,將廣告重新定義。有時候他會貼得很不經意,有時候又會刻意讓路人察覺,他也到學校課堂上演說,並且自創呼籲大眾不要被廣告所控制的饒舌歌曲。
她預期在他大動作貼標語時會有人盯著她看,會有人反對也會有人支持,但是影片中沒有人出面阻止她,只有在事後訪問時表達不贊同她的行為。
Q2:
有的人認為,公司企業花錢買廣告,廣告是那個公司的財產,那個女生不能這樣貼貼紙在上面,這樣會損害到廣告主的權益。
在課堂與大學生談她的文化干擾行動及理念時,有學生認為,她所說的和學校所教的是反方向的理念,學校教導他們建立品牌系統,而貼貼紙的女生卻要他們顛覆學校教的做法,進行文反堵、打破廣告意象,因此不能認同,貼貼紙的女生告訴他,大家都喜歡媒體,反堵做的事,只是告訴公司,他們有更多可以表現的方式。
還有一個喜好芭比的女學生,表示他真的很喜歡芭比,不能放棄,顯示出要改變一根深蒂固的想法,依然有難度。
Q3:
我對於影片中利用貼標語對廣告進行解構的女孩印象深刻,用很簡單的方式,來達成目標,她獨自一人,卻很勇敢,看完影片我受到很大的衝擊,由其她在課堂上,被學生反問「這和學校教我們的不一樣」時,我體認到,這幾乎是所有思想被建構的真實情況,教育走向商業主義,要對扎在我們腦中的商業主義有所反思,教育反而成為阻礙,不能成為議題討論的教室,恐怕是更需要文化干擾的地方。
我支持看板自由前線的作法,他們用可復原的方式,來進行文干擾,是和平的舉動,但是我不太贊同進去迪士尼商店的牧師,也許他成功地引起最多注意,但他也是在強迫他人接收他的思想,就像老奶奶所說:「我用我的錢購買甚麼是我的自由。」而且他用諷刺的語氣和店員說話,讓我很不認同,店員只是需要工作,並沒有做錯事,不該無辜受到諷刺地對待。
我們的生活空間及思想空間,被商業主義及利益所覆蓋,四周的環境被廣告所佔據,他們用行動提醒所有人,我們不應是被動接受,我們必須要回應,對共事的現實加以嘲弄,看完這部片子,心中很激動,並不是花錢才能有說話的空間,拆穿真正的過程,回應給企業,喚起大眾的認知,不一定要立即的效果,在心中種下種子,使人在下次買東西時會猶豫,就是成功了,這不一定是給人惡搞、破壞的印象,它可以是帶有幽默卻又充滿正義的公民運動,這樣一種改變世界、挑戰環境的輕鬆革命,也許有的人會造成反感(或者我認為他們是惱羞成怒),但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我相信大眾即使不認同,還是會一笑置之。
我們對於接收資訊要有獨立思考的過程,要懂得分辨、有批判性的思考,採取行動是達成目標的要件,宣揚意識卻不行動,那其實沒有多大的效果和意義,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積極的抵抗,也許喚起更多人的意識後,能夠成為積極的運動。
邵晴(5)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比利牧師帶領群眾衝進時代廣場迪士尼旗艦店的一幕,在片中高喊著,希望各位不要再以米老鼠為偶像。迪士尼長期外包給其他工廠代工,公司只關心便宜的成本與最終產品。在亞洲弱勢處,各個承包商的低價競爭下,最終被剝削的是數量龐大的勞工群眾,而最後獲利的總是總公司。他們以虛華的廣告爭取利潤,而賦予大陸勞工的只是美金八十七分,並以減輕政府失業負擔作為藉口,剝削勞工階級。
對於「施行人」比利牧師的文化反賭行為,最希望達成的最終目的為「呼籲並且喚醒民眾不再購買、不再崇拜偶像與資本主義中的產品。」他更盼在此行動中能喚起世界是需要正義的效果,提醒眾人暗藏於華美品牌包裝背後的慘忍事實,以達到揭露功能。牧師呼籲民眾跳脫以往的思考模式,不該使廣告達成挾持人們的心靈空間,成為潛意識的教化工具的目的,他希望教育民眾的除了是抵制血汗市場,更要文化自主、反對全球化行銷戰,期待能成功反撲市場。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在比利牧師文化反賭的過程最後,我們見到一些人被警員架走的畫面。這明顯反映此反堵過程觸及了法律邊緣上的問題,包括侵占集會遊行的禁制區、使地方部分民眾感到不舒服、造成交通組塞,而集會遊行中也有影響民眾之生活安寧、妨礙他人自由等等。
道德上,他將米老鼠架於十字架上藉此反映反對崇拜的物質主義,而此行為部分基督教派的民眾也感到不舒服。比利牧師反堵的起先沒有取得店家同意,逕自帶領民眾進去喧囂,也試圖突破民眾購買迪士尼商品的權益,更有民眾表示已受干擾,造成社會觀感不佳。主要問題為,文化反賭的最初意象是為了社會好,但施行者需要冒著與他人衝突的意願,在此過程中,有與他人衝突的風險、也能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或人際關係。而時常衍生出公憤、民眾混亂與恐懼的問題,只怕反堵團體被當成指標性罪犯、被眾人多加踏伐。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在學習媒體識讀的過程中,了解廣告的行銷方式及手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經過老師課堂的符號學以及影片文化反賭概念洗禮後,學習符號學到現階段,看到廣告除了還是會觀賞其美觀之外,最大的改變是:面對廣告時我首先會思考廣告是圖遮蔽的內容。發覺試圖遮蔽的內涵之後,時常進而打消想要購買或是繼續關注的念頭。
而在上節課結束後對文化反賭的意涵也有更深的體會,對於目前主流的消費意識做擾亂及抵抗,用來抵至目前的市場的商業化模式。例如:現今家喻戶曉的速食產業「麥當勞」。在童年與主流意識中,見到麥當勞廣告中的M字標記,就是歡樂以及方便飲食的象徵,在了解符號學之後才能反思到這黃色拱門標誌中,是刻意被賦予品牌的飲食與特徵,希望能灌輸人們愉快以及享受的想像。事實上此速食產業長期提供人們不健康的飲食方式,而背後被遮蔽的不只這些。後來我們學會重構廣告,將各種商業力量是如何滲透在我們的身體和文化環境中的情況展現出來,以符號學解構。將原本的一些元素毀損或是修改,提出一個對立或是明顯被遮蔽的觀點,促發大家對其符號意義產生論辯。
以文化反賭的概念反觀生活周遭的廣告,因我們生活在一穩定的主流系統當下,長久以來對於所有的商業標誌或是各種文宣越來越不敏感、麻木,最後終於也融入了主流意識形態。這顯然是不好的,閱聽眾缺乏對周遭廣告的思考,變成逐漸被動的消費者,所以我認為在傳播與文化的課堂中,對於廣告,學到的不只是相關的符號學學問,更吸收到促使我反思廣告的力量。
蘇歆絜(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影片中最有印象也是最盛大的反堵行動是迪士尼的抗議行動,他們假扮牧師的樣子,帶著釘掛在十字架上的米奇米妮到迪士尼販售店進行抗議,打扮成牧師及十字架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宗教傳教,像是在西方國家正當且正面有意義的行為,是反諷迪士尼在形象上正面且良好,卻在世界的另一頭剝削勞工。
施行人預期有部分人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反感,甚至報警或被驅趕等,但也有部分人會就此得知這個消息,並不在盲目熱愛迪士尼,而去看見美好形象背後問題的所在。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捷運貼紙的反堵行動是我最喜愛,但也讓我感覺到最兩難的。以藝術及廣告反堵來看,這行動是充滿意義且正向的,貼紙使閱聽眾能破除廣告迷思,進而反向思考,了解權力弱勢等。
在法律及道德上,影片中兩位男士就認為這是不好他們不同意的,在我們所被教導的觀念中,破壞公物一定是不好的、犯法的,公共設施本屬於大家的,任何私有的行為都應該是不被允許的。
在社會觀感上,因為文化反堵是屬非屬流的一行,所以大眾不容易接受,而經過這樣大膽的反抗行動,也容易被社會歸類為為反制社會秩序的一員,讓大眾部會去思考行為本身目的,只因違反社會秩序而討厭他,看不清真相。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現在,不管在捷運上或電視上,看得到廣告的地方,我就會思考廣告想說服我什麼,而他想掩蓋的是什麼。昨天在捷運看見金城武的手錶廣告,就想起某個範例將身邊的草地改成工廠,讓我覺得那隻手錶帶來的是幾百萬資源浪費跟污染。
對自己身上的東西也開始有些疑惑,我是不是在西方霸權下才開始使用APPLE手機,而台灣是深深的活在西方霸權之下,有多少同學為了自己拿到APPLE手機而開心,覺得自己「晉升」為iPhone一族,美國對APPLE的品牌迷思會比我們嚴重嗎。
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廣告,現在也變得疑惑,為什麼女性代言功能性產品就會較沒說服力,會去想找出任何可以反駁的例子,也會希望自己不要陷入迷思中而購買任何商品。
尹懷恩(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影片中其中一個施行人比利牧師利用上街頭的方式,以誇大的演出形式將文化反堵的概念帶給民眾。例如影片中的迪士尼案例,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中透過戲劇式的演講,想傳達迪士尼是一個『血汗工廠』、『剝削勞工』的概念,希望能夠引起眾人迴響,一同拒買迪士尼的系列商品,終止迪士尼對勞工的剝削與利用。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在影片中有一個迪士尼的案例,比利牧師將系列玩偶綁在了十字架上作為一種宣傳效果,但是對於一些有信仰的人來說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褻瀆與不尊重,而且他們所傳達的概念基本上是民眾很少有接觸的,所以在第一時間很難引起共鳴,甚至會朝人厭惡。
此外,在廣告看版上進行重構的組織也很容易碰觸到法律,因為他們對於那些廣告看板的重構修改並不是得到授權的,如果廣告刊登者執意追究的話就會引起爭議。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以前看到廣告的時候,我通常只會注意這賣的是什麼商品,其它的並不會多想,或者是連看都不會看,但是在上了課之後,我在路上看到廣告都會忍不住去觀察一下,也開始會去想隱藏在廣告背後的涵義,如果是在學校跟同學一起看到甚至會開始討論,做解構與重構。
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在從小生長的環境中已經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價值觀、思考模式,所以對於廣告就變得沒有那麼敏感,會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研究思考才能看出其中的意義,在這方面是讓我感覺到有困難的。而且很多時候廣告所傳達出來的內涵並不只一個,對於真正的重點內涵是什麼我也不是很能準確地抓住,有時候甚至會偏題。這種時候也會讓我覺得有點沮喪,因為解讀不出來,也沒有辦法去重構。
不過在分析的過程中,有時也會覺得一個廣告好像也有無限多種解讀與重構的方式,在不同人眼中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所呈現出來的意象,在經由不同人的解讀之後衍生了更多不一樣(姑且先不論有沒有抓到重點)的涵義,而這一切同時又跟每個人不同的生長環境有關係,比較下來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林加荃(5)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方法:
影片中有個在任何有廣告的地方貼上貼紙,或以麥克筆解構廣告單獨行動的女性,她叫Carly Stasko。無論在街上、地鐵甚至是廁所,只要有廣告的地方,她便可以施行文化干擾。而貼紙上的文字或圖畫,則以激起反思或諷刺的功用為主,舉例來說,有個在廁所的廣告,她的貼紙上寫著Target Audience 並且上面畫著車上有把槍指向兩個人的小圖,最後,她再用麥克筆寫下There is no escape!
預期成果:
Carly Stasko的文化反堵行動大多以安靜、不影響別人的方式進行,她希望讓看到那些貼紙的人能在心中反思,或有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想法出現。而如她所預期的是就算看到她貼貼紙的行為,多數人並不會出面制止,無論他們對於這種行為是支持或反對。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我認為有個最為激進的「停止血拚教會」,其代表比利牧師在進行文化反堵時便遇到了被阻止的困難,當他們在店內阻止他人購買商品時,必定會有店內員工出面阻止,屢勸不聽便會報警。而店內的消費者也未必認同其作為,輕者困惑,重則反感,對社會觀感而言,多數人是呈現一種莫名其妙的狀態,習以為常的消費行為為何被阻止?當我了解到此企業壓榨勞工時,我就要默默放下手中產品、停止消費嗎?而在法律層面上,他們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影響到企業/私人的經營,他們把「自由」無限上綱,所以,比利牧師也有了多次被逮捕的經驗。又就道德而言,為了宣傳文化干擾,比利牧師以把米老鼠放在十字架上當成手段,藉此諷刺企業並達成文化反堵的目的,但是此手段也引發基督徒的不滿,認為其信仰被褻瀆,而引發反效果,未被了解就先造成負面形象。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在看這部關於文化干擾的影片之前,我對文化反堵(culture
jamming)抱持很正向的態度,因為課本上把文化反堵定義為是以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去對抗大眾文化;是不說教、不責難、不恫嚇的防禦機制;是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高明對抗方法。
因為看完這種定義,所以我對文化反堵是頗具好感的,我認為文化反堵在這樣一個被資本主義等等多種意識形態所壟罩(或壓迫)的社會是有調節的作用的,當人們對消費習以為常,認為只要有錢去購買商品,無論那個商品是怎麼樣的來歷都無所謂;或是已經忘記思考,只用最單純的付錢換取商品的模式來在這個社會上生活。而在這個瓶頸的時候,文化反堵出現、提供了反思的機會,但它的出現不會讓受眾有被說教或責罵的負面情緒產生,反之,是讓人們會心一笑的高明手法。
但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反而卻對文化反堵反感,因為在影片中舉的三個例子,並不真正符合上述的定義。若用程度分別,「看板解放前線」是我認為最符合文化反堵定義的一個團體,因為他們知道文化反堵的行動遊走在法律邊緣,所以他們請律師、他們經過審慎的思考跟討論、他們秘密行動、他們不損壞原有廣告,他們知道如何詼諧的對抗大眾文化卻又保護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權益。再者是Carly
Stasko的文化反堵,Carly
Stasko相較於看板解放前線再更為激烈一點點,雖然她單獨行動,貼貼紙或寫字的行為也很默默的進行,看似不打擾他人,但其實她也不怕別人的觀感,光天化日之下雖然默默但也無所顧忌地破壞廣告,似乎忘了廣告之所以是廣告、廣告之所以能在某個位置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是付出了代價。
最後,我最不苟同的是我認為最激進的「停止血拚教會」,我覺得這個組織太過偏激,走火入魔了,首先,他們把米老鼠架在十字架上頭做為宣揚其理念的一種手段,但是他們並沒有尊重信仰本身以及信眾的權利或觀感,一味的為了反抗毫無顧忌地橫衝直撞。第二,他們闖入店家大聲嚷嚷阻止消費行為的發生,的確,企業壓榨了勞工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為什麼他們得以壓榨勞工呢?企業並非無緣無故的就有能力壓榨勞工,當企業在創立、在研發、在擴張的時候所付出的代價有被列入考量嗎?企業因為是企業,必會往節省成本的方向走去,沒有理由會讓成本提升,而他們也有能力生產出好的產品吸引消費者購買,同時消費者也有權利花錢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兩方都合情合理,憑什麼一個看似慈悲為懷的「比利牧師」有權阻止呢?第三,激進的言論,壓榨勞工的人並非是比利牧師所攻擊的店員,甚至,店員也只是被壓榨的勞工之一,比利牧師的言詞已經侵害到員工以及消費者的權利。當他在阻止別人購買產品時,他又能保證他自己穿的衣服、他吃的食物、他搭的車、他在生活中所使用到的一切產品,都不會壓榨到任何一個勞工嗎?他花錢對象的那個企業,都如此合乎他自已所設立的標準嗎?
錯的不是消費者,也不是企業(雖然或許無良),更不是想逃脫的文化反堵,而是意識形態吧我覺得。在這個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生活就是不斷的被壓榨還有壓榨別人,雖然就是一個無限的惡性循環,但在找不到一個比資本主義更好的意識形態可以讓人們逃脫之前,人們似乎只能依舊在意識形態的洪流之中,偶爾的文化反堵、偶爾詼諧的跳脫思想,然後繼續的消費與被消費了,因為There
is no escape!
王姵涵(4)
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停止血拼教會的比利牧師,藉由去到迪士尼的商店或紐約時代廣場演出一些情境劇,試圖告訴民眾迪士尼的商品其實大多是由第三世界的血汗工廠製造的,並且還會有人舉著綁著米老鼠的十字架,他做這些是預期能夠呼籲民眾不要再去購買迪士尼的周邊商品,並且讓民眾可以反思迪士尼背後所代表的財團剝削行為。
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影片中,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進行演出和呼籲的時候,就有正在購物的民眾表示不悅,該民眾認為他要用他的錢買什麼是他的自由,要比利牧師不要干擾他。而迪士尼商店的店長也一直要求比利牧師離開,雖然態度方面還算有禮,但是很明顯的對比利牧師的行為也是感到十分不滿。另外,比利牧師也因為那些集會遊行的行為觸犯了法律而多次遭到逮捕。
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經過半學期的傳播與文化課程後,我就比較少像以前那樣以單純的心態去看廣告,有時看到一個廣告,就會開始想它是隱含了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以及它的排版、顏色、文案、人物的姿態、眼神…等各種小細節的安排和布置,和它所隱含的意識形態之間有什麼樣的關連性。而且之前常常看到某些廣告就會覺得「啊!我一定要買這個」,但是現在當發現自己有這種想法或念頭出現的時候,就會要自己再等一等,等仔細想過這個廣告背後所代表的意涵或這個廣告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之後,再去決定是否購買這項商品或服務(不過當然還是有些時候會顧不得分析這麼多)。
但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課程讓我對廣告有更多的了解,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單純把廣告當成企業主推銷商品的一個媒介,而是懂得廣告裡面常常會隱含了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為的就是要讓我們這些消費者在無形之中接受這些意識形態,進而就會接受透過這些意識形態所販售的商品和服務。所以以後我在觀看廣告時就會更小心,讓自己可以不要太輕易地就陷入意識形態所鋪設的陷阱裡。
王得翰(3)
1.它們去時代廣場的迪士尼專賣店高舉反迪士尼標語並呼喊迪士尼是吸血鬼,告訴在場的消費者在迪士尼消費就是助紂為虐。
預期效果:他們不會奢求會有太多的民眾會在現場馬上的與他們一同呼喊,但透過這樣的行為,能讓民眾可以意識到這個迷思,平時已經視為理所當然的的迪士尼其實可能剝削著越南、中國等廉價勞工。
2.
法律:他們的行為大多是違法的,所以常常會遭到警方的逮捕或罰款。
社會觀感:許多人會認為他們的行為很偏差,因為買不買迪士尼是自己的選擇,甚至會出面反對,尤其他們把米老鼠綁在十字架上,有些教徒覺得受到了羞辱。
在路上把廣告塗鴉也造成許多人的不舒服,並有人直接表明。
3.如果是在上傳播文化之前看這部影片一定不會有什麼感覺,但在做了幾次作業(即使分數很低)但現在在路上看到廣告,有時候就會去思考,廣告沒有告訴我們的是什麼,並去發現其中的訴求跟用來說服閱聽眾的技巧,到底現在的社會裡有多少的廣告會跳脫物化女性、父權主義、白人主義霸權等等意識形態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也有公廣系的朋友在做作業,也會很好奇他們再做一個企劃案的時候,究竟會用那些手段與技巧來掩飾這些迷思。
林宥辰(4)
Q1: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比利牧師對於迪士尼商店的反堵行動,對於一間如此大型又聲名大噪的國際企業進行現場的反堵,可想而知一定會遇到許多的突發狀況。比利牧師一行人在出發前就想到了這個層面,包括會被店員以言語驅離,或甚至引來警方,同時也會讓正在選購商品的購物者感到厭惡或驚慌,最糟的是還可能挑起爭議。他們時間不多,一旦引來了維安人員,他們的行動就會被強制結束,整個行動是分秒必爭的。他們的理念很簡單,希望大家不要購買迪士尼剝削勞工血汗而製造出來的商品,只要購買商品的顧客當中有一個願意開始思考其中的關連,這個行動便有了實質意義。
Q2:以比利牧師對迪士尼的行動為例,在許多方向都面臨了困難和爭議。一開始策畫行動的時候,他們將米老鼠的玩偶綁在木製的十字架上,就已經極了宗教方面的問題,在影片中,也有受訪者明確地說出此舉彷彿褻瀆了他的信仰,讓他覺得很不舒服;其次,在商店裡大聲喧嘩自己的理念,引響其他顧客選購商品的權益,是可以報警驅離的,這是第二個層面,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問題;最後在社會觀感上,也會造成大家的一些誤解,有人會覺得他是在破會社會的安寧,也有人不能理解比利牧師行動的動機,對於一些一般的顧客和小孩來說,這個行動只是單純的鬧劇,沒有實質的意義。
Q3:以往在看廣告的時候,並不會深入的思考,只覺得這是一個產品的行銷手段,並不會有太多的想法,然而在參與這堂課之後,對於廣告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轉變,我不會再太專注於廣告想要推銷的產品,反而是會從更深入的角度去剖析,這個廣告想要傳達的目的是什麼?他以什麼手法來表達?而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如同影片中的女士,以貼紙來表達她對主流文化的反堵,在觀看廣告中我的心中也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開始會質疑每天都存在在我們生活中的資訊,對於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來說是否安全。如果太沉溺於廣告所形塑的美好和安逸,我們有可能會忽略一些背後的殘酷事實,被蒙蔽雙眼而失去自我的意見。
田珈菱(5)
1.影片中比利牧師的做法最令我印象深刻。他選擇將自己設定為牧師的角色,以宣揚宗教的模式,宣揚他想傳達的反資本主義觀念。一開始看到他將米奇綁在十字架上的舉動,受到很大的震撼,也覺得對他的做法不太能理解。但聽了他的講解之後,發現其實他要傳達的觀念,很值得深思。他認為文化干擾就像一場革命,因此破壞原本的文化價值就成為必須手段。他希望透過這些行動,讓消費者產生衝擊,或許是疑惑、不解,或許是不認同,進而成功讓衝擊後的力量進入消費者的腦袋,讓他們開始思考他所宣揚的價值,雖然最後消費者不一定會認同,但"讓他們思考"是他反堵行動的主要目的。
2.在反堵行動中,比利牧師首先面臨了法律考驗,在迪士尼旗艦店內高調的宣揚反消費觀念的舉動,本身就遊走在法律邊緣,只要有其他顧客提出抗議他們就可能被驅離甚至被捕。此外,他們偏激的作法,已經違反一般人的道德認知,因此很容易引起民眾的反感,認為他們是所謂的搗亂分子。
3.現在在路上看到廣告,都會不自覺想更進一步的思考其符號背後所隱藏的意義。我認為這堂課比起解構廣告的技巧,對我而言更像開啟了我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它帶領我去思考一些我以前認為理所當然、不具意義的事物和觀念。
我認為文化反堵的執行者,必須要克服也最難克服的,就是必須跳脫所有在腦中或許已經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必須讓自己堅信自己的理論,並相信這樣的行動可以成功引起其他人的反思,如此當面臨其他人的指責、道德觀的挑戰時,才能不被動搖。
文化反堵我覺得比起真正達到目的,有沒有成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進而思考你所想傳達的價值,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像影片中的女老師所說,"在一個沒有溝通的地方,嘗試建立一個反應的平台"。但雖然引起注意很重要,但我認為某種程度上,又不得不屈就於主流價值。影片中比利牧師極端的作為,反而容易引發不滿,畢竟現在被大眾所接受的主流價值,也是經過時間、金錢等等眾多因素的堆砌,才逐漸被接受,因此若要讓更多人認同你所要傳達的觀念,我認為使用現在普遍人所能接受的方式,逐漸的改變,或許比起極端的作法更能引起共鳴。
洪綾熒(5)
Q1.施行人在迪士尼商店進行干擾的活動,宣傳迪士尼為一個億萬的公司卻壓榨人低廉價的勞工合同工,賺取暴利,施行者認為迪士尼公司剝削了廉價勞工代表他們也會向消費者謀取暴利,進而阻止這樣的消費行為。
施行者料想他們會被商家請出去,會被警察逮捕。
Q2.法律上他們可能涉及竊取廣告的智慧財產權和其他消費者的隱私權與消費自由權,著警方或法律所節制;在道德上分好與壞,好在於打亂了重出生就灌輸在一般人腦裡的想法和觀念,讓他們可以重新思考這事物對他們的價值與意義,壞在於他們侵入他人的想法,主觀的動搖他人既有的觀念;社會觀點上,可能會吸引支持者加以壯大想應該活動,但也會有反對者加以斥之該行為部隊,抑或是旁觀著,在一旁注視著反賭的行為。
Q3.這影片給我最大的想法是,反堵手段關於激烈(迪士尼那部分)不全然是壞的但也不全都是好的。此活動誇飾的演技與標語吸引人種人的圍觀,但反應卻是兩極,有人開始思考假牧師的話—壓榨勞工、剝削消費者和牟取暴利等,但也有人認為消費花錢是個人的是為何要受別人管制,甚至有小孩認為那就是我從小最喜歡的事物,對他而言別人反堵的東西是他的最愛。反堵可以很激烈地向大眾喧嘩但也可以很平靜的像是用看板改變一些字或是增加一些圖樣和文字吸引路認得注目,我還是覺得不要以刺激的發誓將自己的主觀想發加諸於他人效果可能會比較好,但這影片讓我真的學到,一個廣告中所變現的一面比他們想掩蓋的事實一但被揭露其造成的震撼會比其他所有發誓影響更巨大(觀看者自己想通認知到接受這樣的事實)。
林燕愉(4)
Q1:
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文化反堵是比利牧師到紐約時代廣場的迪士尼周邊商店呼喊店內的顧客不要購買任何迪士尼公司的商品。看到影片中被訪問到的孩子說迪士尼是他的童年,一直陪伴著他。這恰恰也可能是你我的真實情況:沉浸在迪士尼營造出來美好歡樂的童話世界裡,並且願意掏錢買它所衍生的商品。而比利牧師成立「停止血拼教會」,身體力行地召集「教徒」,到迪士尼實體商店,大聲地想顧客說明迪士尼是如何表面傳達人們美好夢想的同時暗地裡怎樣剝削勞動階層,成為「吸血鬼公司」。通過這樣的文化反堵行動,比利牧師希望人們瞭解迪士尼其實是一所吸血公司,同時還存在著其他像迪士尼的吸血公司或品牌,希望大家可以找出來並停止購買行為,認清他們背後的商業操作。
Q2:
首先,對於在地鐵上針對不同廣告貼出不同反抗標語的貼紙這種行為,有人覺得不舒服,不認為他們有權力這樣做,認為這是侵害了販賣廣告者的權益,同時是違法的;而對於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大聲呼喊不要買這個吸血公司的商品,有人覺得他是「瘋子」,怎麼花錢是自己的事,不輪得他來說教,而對孩童來說更是莫名其妙,因為迪士尼就是他的童年;「自由前線」的成員對大型的廣告看板進行改造,在別人眼中同樣是違反法律的,「損壞」他人的私有財產……種種的文化反堵行動都面臨著能不能被人們理解、是不是觸犯到法律、是不是與道德背離等的難題。
Q3:
經過傳播與文化的課程,觀看廣告的時候的確比以前思考更多。以前看廣告就真的不會想這麼多,完完全全就被廣告裡面的帥哥美女、高端時尚的產品等等所吸引。原來一個小小廣告一點也不簡單,背後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這些正是如何操控我們消費的關鍵所在。所以,現在觀看廣告的時候都會多加思考,當中有什麼迷思洗腦我。對於文化反堵這件事,它當然是好的,因為它揭露了當今世界各大大小小的品牌公司是如何控制消費者的,讓大眾了解其實廣告不只是廣而告之這麼簡單,品牌廣告用到的符號都有其象徵意義和企圖,背後其實是巨大的商業利益鏈,讓我們去反省品牌迷思;但另一方面,有時會被教育人要成功創出一番事業,要打造個人品牌,塑造形象。品牌說到底,本來也毫無內涵,是人為通過各種符號象徵來賦予它意義的,此時,是要應該摒除品牌迷思還是還是堅持個人品牌化,我想這是值得一再思考的問題。
蕭如翔(4)
Q1:在影片當中比利牧師去到迪士尼的專賣店,並在店內宣傳了自己的想法和揭發像迪士尼這種大企業的不良作為,他表示迪士尼在落後國家聘用低廉的勞工,使他們辛苦工作,然後再把這些血汗產品包裝成充滿祝福的聖誕節禮物,是非常令人作噁的行為。透過在店內宣傳,他希望可以喚起民眾的意識,並且發現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肥了企業苦了那些勞工,並且自己才是被消費者。
Q2:其實往往人們在被消費中是無形的,難以被人察覺的,比利牧師把迪士尼的人物米妮把在十字架上,在許多虔誠宗教者的眼中認為他褻瀆了上帝,而他在店內宣揚也被視為是在無理取鬧,進而被帶離了現場。在法律層面,他們被認為是破壞者,因為大企業通常都有錢去買廣告刊版,而這些進行反堵的人,如果在他們買的廣告版面上做塗鴉,能就會涉及一些破壞的問題。他們的行為也會被普羅大眾視為是不合常理的,比較詭異的行為。
Q3:要看懂廣告在進一步的去看懂他的手法事件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都充斥著相當多的符號,我們每天都在這些符號中,被說服著被洗腦著,以至於會很難去解讀廣告中的手法和迷思,就算真的看懂了這些廣告,然後做出了行動要去打破這些美好的包裝,也可能會像影片中我們所看到的,被其他人們投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或是不了解的眼神等等,都是在進行文化反堵的困難。
到至今的學習,我看廣告都會先看他賣什麼,然後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在一步步去看他的手法,層層分析他們的所想給大家的迷思,對我來說是一個不簡單的過程,因為以前身為的就是一個被洗腦的的人,對廣告的一切也都視為理所當然,不會多做思考,這們課讓我學到了如何去省思,不僅僅是廣告本身,更是在那後隱藏的意涵。
江欣平(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有一位女孩因為不同意人們必須坐著,讓廣告商以利益為優先的觀念進入自己的頭腦並接受。於是在城市裡的各個平面廣告中貼上發人深省的文字貼紙,塑造一個可以讓閱聽眾反映自己想法的空間,讓人在看廣告的當下,能夠去思考廣購背後所隱藏的含意。如:在提款機或借錢廣告貼上Forget Poverty、Enjoy Debt,道出借錢後所要承擔的後果。
我很喜歡她貼的其中一行字:Who control your eyes. Controls your mind.人一生下來,從孩子開始,就每天以眼睛接受廣告的潛移默化,廣告透過Mind Share讓我們對各品牌的印象深植腦海,很容易就會接受其所傳達的訊息成為消費者。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在場看見她貼貼紙的民眾,有些會不認同他的行為,認為他對廣告商很不尊重,也有人認為那是違法的。我很喜歡女孩的回應,其實廣告商和她一樣都是在張貼東西給閱聽眾看,差別只在於有錢和沒錢,確實沒有權利說她的行為是違法的。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從前看到廣告通常都會直接掠過,但因為這堂課了解到廣告背後隱藏著利用人們既定的迷思,透過廣告的圖像、文字或色彩,加強社會上原有的意識形態。我開始了解到每天藏在報紙、雜誌、電視裡的廣告的威力何其大,如果一個迷思不斷在不同廣告中出現,閱聽人的觀念很難不受到影響。現在當我在讀報、看雜誌時看到廣告,若有時間,我就會停下來想想廣告中影藏了什麼迷思,而學會解構和重構就像多了另一顆新的腦袋想事情,可以揭開廣告商蒙在現實上的一面紗,雖然每次用這顆腦袋思考時都會覺得有點吃力,但也會覺得很有趣。
陳維妤(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卡莉史戴斯科會在電車上或是提款機貼上反廣告或是提問的貼紙;例如像是提款機,他會貼上enjoy debt等等的反面貼紙。因為他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般人可能就只是被動地接收廣告主給予我們的,但是他卻想反應他想要說的話,試著跟廣告對話。
施行人希望透過在他在電車上黏貼回應貼紙時,他引起身邊的人的注意,有的人會大聲讀出他念的字,有的人會對他有意見;有時他會故意撕下來一次再貼上,他這麼做的行為是想要讓周遭的人去理解廣告告訴我們什麼,而我們該怎麼試著去回應。
施行人希望透過在他在電車上黏貼回應貼紙時,他引起身邊的人的注意,有的人會大聲讀出他念的字,有的人會對他有意見;有時他會故意撕下來一次再貼上,他這麼做的行為是想要讓周遭的人去理解廣告告訴我們什麼,而我們該怎麼試著去回應。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比利牧師在法律上遭遇到的是:商店被認為是私人場所,而為了要在店裡面合法被逮捕,就必須有人表示他們不受歡迎,必須離開。如果還不離開,就表示是非法入侵的。
比利牧師在道德上遭遇的是:他將米奇放在十字架上,但是對許多基督徒或是天主教徒來說,這是很不尊重他們信仰的宗教,而要求他將米奇撤下來。
社會觀感上:有的人會感到生氣,因為他認為要在哪裡買東西是他的自由,不需要特別管。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3分)
其實我認為我們身處的世界就是資本主義的世界,鼓勵人們消費,擁有許多物質的東西,用各種不同的行銷包裝手法來說服我們購買。我想文化反堵基本上就是在反資本主義;例如各種精品名牌,迪士尼,品牌行銷都是編織出來的故事,抓住人們想要的,建構出來的,好像擁有了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
但是文化反堵這件事,如影片中有的人會認為我花錢你憑什麼管我?你亂貼貼紙在廣告上,是違反廣告主的權益。我自己認為文化反堵是一個實際上很困難推行的想法,因為現在的社會,價值觀,意識形態都告訴我們有了什麼,例如名車,名錶,昂貴的衣服或是品牌,就代表某種社會階層或是成功的象徵;你當然可以不去在意或是理會這些外在物質,但是一旦你否定的多數人的看法,就容易成為這個圈子外的人。
現在觀看廣告,我會比較明白廣告深層要賣給我們的東西是什麼,但是無可避免的,我們還是會被外表華麗的廣告給迷惑,還是想要購買,因此在資本社會下的成長的大多數人,還是比較難接受文化反堵,除非上過廣告分析的課程。
陳泰禎(3)
1.文化反堵固然是一種文化干擾,是一種反資本主義,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而影片中令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牧師,他並非是一位牧師,而是一位文化反堵者,想透過類似傳道的力量來宣揚反全球化,反對壓榨勞工。這位牧師率領一批快打部隊前往位於曼哈頓的迪士尼專賣店。假借客人名義,在店內宣揚迪士尼是家黑心的公司,壓榨勞工權益,沒有商業道德,並勸阻消費者購買商品。這位牧師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個活動來喚起消費者的注意,希望他們在購買的同時能注意到背後的商業操作,而不識一昧的被資本主義的糖衣所迷惑。
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反抗者勢必遭遇一些困難,就法律層面而言,他們可能涉及毀損罪,或是破壞公共秩序。而就道德層面來說,文化反堵是個自私的行為,階級鬥爭,也是變相的反霸權。就社會觀感而言,反抗者的行為有侵害消費者知的權益,扭曲普遍的社會價值。
3.經過老師的教學後,我對廣告的觀感不在是只單純看到他的符號具和符號義,我更能分析其背後得內涵意義,迷思層,以及他所想要表達的意識形態。並且能夠重新解構再重組這則廣告,達到文化反堵的功能,不在只是單純的被廣告商牽著鼻子走。而在學完馬克思主義後,我更認為這些廣告是上層階級所想表達的虛假意識,企圖讓既得利益者滿足。透過廣告的解讀,我更能了解背後所代表的階級意識,西方主流文化價值,性別霸權,種族差異等…,不在只是看到廣告所表達的表層含意,能用更多的面向進行解讀。
王盈仁(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影片中的女學生透過廣告解構的方式將解構後的廣告詞直接貼在公共場所的平面廣告上,將廣告所包裝的現實面赤裸裸地展現出來,是希望人們可以看見廣告商在行銷商品時背後所隱藏的事實、迷思與意識型態,了解到這些廣告不但對人們的價值觀、偏好產生洗腦的效果,同時也隱藏了其商業目的所造成的破壞。並且透過她的行為,讓民眾意識到到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傳播自己的思想,而非一味地被掌權者、資本家所灌輸的內容宰制,使人們的價值觀被單一化,成為社會結構中支撐資本家權力的支柱。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 上、社會觀感上…)
儘管女學生的作為是為了揭開資本家為了商業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醜態,以及反抗掌權者控制社會的價值觀的現象,但是其不顧旁人眼光擅自破壞商家廣告的行為確實造成部分民眾不滿,社會觀感也不佳。再者,在一個資本主義兼民主國家的社會制度下,資本家有權利與自由以自身的財力製作廣告,並享有相對的傳播權與話語權,而女學生的做法不僅違反法律,同樣的也是違反了他人的言論自由。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過去在觀看廣告時,時常會被其華麗的外觀、感人的故事、畫龍點睛的廣告詞⋯⋯等等所吸引,也確實會因此而對該商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達到了廣告商的目的。然而,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對於廣告與媒體再現有了更多的觀察,了解了其背後的權力操作,以及透過何種意識形態產生迷思,潛移默化地影響閱聽眾的價值觀與認知。因此,如今再看到廣告時,不再單純被其外在的包裝所吸引,而是試著思考為何以這樣的方式做包裝呢?是為了吸引哪些族群?又為何認為這樣的包裝可以吸引到特定族群呢?藉此了解其所運用的是哪些刻板印象、迷思與意識型態。該課程除了教導學生解構文本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去反思當前社會的價值觀又是被何種權力所操控,以及試圖去揭露人們視為常態而背後所隱藏的事實。
陳君行(4)
1.
比利牧師的停止瞎拚教會,選擇在感恩節與聖誕節間,到時代廣場上的迪士尼商品店宣傳理念,呼籲大家不要消費,因為商品的製作過程剝削了勞工。他預期吸引正在購物的人們,使之停止消費,並理解消費主義帶來的浪費與剝削。他也同時預先想好如何應對店家,以及隨後而來的警察,當警察規勸時他離開,之後再回來繼續傳教。比利想透過這個方法讓大家反思資本主義的一些缺失。
2.
比利一面要進行活動,另一方面則要應付警察。從法律上來講,除非現場民眾對這種行為表示不滿,不然警察沒辦法逮捕牧師,只能規勸,但比利被規勸一段時間後便會回來,這個案例中法律影響有限,處於法律上的灰色地帶。
至於道德方面,就社會層面來看,這是一項滿有意義的活動,透過這樣傳教的方式,減少浪費及正視勞工受到的不平等對待,能增進社會整體的公平和環保。但就商人角度來看,他已經嚴重影響店家的生意,而且店家只是代理商,負責與玩具廠商進貨轉而販賣,所以剝削者應該是背後的大企業,而不是這些通路,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他犧牲這些販賣物品的商家。
社會觀感上,現場民眾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但就影片上看起來,絕大部分的民眾都是鼓掌叫好,隨著他起鬨。有位女士說:「他賺錢他想怎麼花別人沒資格管。」道出了整件事的爭議之處,宣揚理念之外,他已經影響到一般購物民眾的權益。
文化反賭的過程中,它們試圖打破社會正常的運作模式,所以引起爭議。然而事實上,它們仍活在社會的框架中,舉例來說,你有可能不買吃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你活在資本主義的時代,你不可能退回到過去。現實面,他們沒有本事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問題在於你試圖打破框架,但你本身已被框架限制。
3.
上完文化研究最大的收穫是對於符號的認識增進許多,很多事物以前都聯想不到。如:花果與性器的關係、攝影機角度、表情,男女主角的位置,原來都有其意義。然而知道不一樣的思考方向並不意味得全然接受,有些說法我認為太過勉強,例如背景之顏色,有時只是想讓畫面看起來比較柔和。而舉廣告雜誌為例,很多雜誌之所以都選擇女生當model並非男女地位不同,而是因男性在生理上會排斥帥哥,但女生比較不會對正妹產生排斥,這和心理學有關,不一定是受社會意識型態影響。
總而言之,文化研究這堂課開闊我的視野,讓我注意到不同學派解讀的區別。另外,試著解讀廣告背後的涵義,也會讓人發現很多意識型態潛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並進而使人去反省生活中看到的一切事物。
李竑霖(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A1: 他們將米奇和米妮釘在十字架上,並拿到迪士尼專賣店外大聲呼叫抗議,並到店內告訴裡面的顧客不要買這些商品,雖然他們早已知道會被人無視,甚至被人嗆,但他們還是依然地去施行他們的理念。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A2:他們在路上沒有提出申請,就聚集並大聲呼喊自己的理念,並警察以違反法律逮捕;而在道德和社會觀感上,許多民眾認為,錢是他們自己的,要如何花用是他們的自由意志,他
們不能影響和干擾大眾。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A2: 我認為雖然商人在廣告上,用了手法說服甚至催眠民眾購買自家商品,但民眾應該保有應有的理性和想法,不能輕易被商人的手法所矇騙。而上了這堂課之後,不僅能讓我看到商人廣告背後隱藏的那一面,還能讓我更理性地在購買商品前思考,是否需要購買。
廖偉宏(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A1:影片中令我映象最深刻也最佩服的反賭方法就是,比利牧師抵制民眾購買迪士尼的產品,牧師拿著十字架將米老鼠綁在十字架上,衝入了位於美國時代廣場上的迪士尼旗艦店,米老鼠是陪伴全球兒童成長的一部卡通,米老鼠更是不少人心中的偶像,迪士尼所塑造出的品牌形象相當成功,影片中抵制的是在一個享譽全球的國際品牌,其所生產出的產品深受大家喜愛,銷售全球,但背後卻是壓榨廉價勞工所換來的,根據一份國外研究數據表示,一件售價一百元的品牌產品,有七十五元歸品牌公司,工廠只會得到二十五元,當中工人成本不足五元。為求增加曝光率,集團不惜砸錢在廣告行銷等宣傳手法,但卻忽略了基本的人權問題,以低薪資報酬和長時效性的工作模式壓榨勞工階級。
比利牧師針對此議題下去以傳教的手法,向店內消費的民眾宣導,不要以米老鼠為偶像不要崇拜資本家,街露出民眾被華麗的廣告和行銷手法所包裝出的品牌形象,背後活生生血淋淋的壓榨廉價勞工現象,希望以這樣的手法讓民眾能自覺反思不被資本家遮蔽雙眼,重視勞工權益,也期許能夠對市場帶來改變。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A2:在文化反懂得影片中可以看到最後比利牧師被警察驅逐,因為法律上這樣的集會抗議屬於非法。也可看出在店家中進行反賭時被店家的負責人驅趕,法律上對店家的名聲造成受損,恐有誣衊之虞。最主要的我認為是社會觀感問題,因為並非所有人都可以認同其想法,所以當他在店家高呼口號時有人就認為今天是他自己花錢來買喜歡的產品,社會觀感上是沒有錯的為何會受到旁人的感擾,這點是實行上一大爭議,因為並非所有人皆可認為這樣的反賭行為,要冒著被社會輿論被大公司控告的風險去做反賭的行動,這在實行上也是一大窘境。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在接觸媒體識讀課程時,了解廣告是行銷傳播一個很重要的展現手法,廣告更是不時地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過去的我不以為意認為廣告不就是廣告嗎,以誇大美化的手法來包裝產品,經歷了課堂中的符號學和廣告分析重構後,培養出良好的思辨及批判能力,對於活在當今21世紀,媒體及網路科技知識發達年代的我們,必備的一項思考能力,並非訊息傳遞者所傳達出的消息皆為正確無誤,就如同當你接收到一則廣告時,倘若毫無思考,只會被廣告者強大的宣傳手法洗腦收買。
文化反堵更是將符號學所學的理論更具體實踐,在主流意識中誇大虛實華麗的廣告手法來包裝產品,已成為既定的手段,但這看似華麗的背後卻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面向,廣告者試圖以華美來掩蓋遮蔽現實的殘酷及其所帶來的危害,而這就如同一顆毒瘤般,長期深植社會,需要透過文化反堵的手段來省思批判,揭露出被華麗面具所掩蓋住的社會真實。
蔣明倫(3)
1.
影片中有一段為牧師和他們的朋友闖進迪士尼大聲說購買迪士尼的產品是不妥的,並試著以戲劇的方式讓人認為購買迪士尼的商品是愚蠢的。比利牧師會這樣做,主要是希望人們可以不再只是注意到迪士尼的可愛而購買,而是希望可以藉由這次的活動讓人們好好省思迪士尼企業的運作並讓人們思考到底有沒有購買的必要性。
2.
以社會觀感上來說,多數人會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無理且荒唐的,因為他們激烈的手段會讓人覺得它們是刻意在反社會,所以會有很多人對他們的行為不滿。
以法律來說,他們的行為可能破壞了財產權,他們在廣告上肆意亂加東西,破壞了廠商的私有財產,可能會遭受到法律制裁。另外,他們也有可能遭到毀謗的指控,因為趴們說的話沒有確切根據,廠商可以因為覺得名譽受損而對他們提出告訴。
3.
現在觀看廣告時會思考為何這則廣告會想要用著個方式吸引人,其背後所要隱藏的東西是啥麼。以前看廣告時只會單純的被廣告的標語和內容吸引,但現在會思考廣告的意義。現在透過廣告其實大致上可以理解社會現在的趨勢為何,觀感有了什麼樣的改變。透過教學以後,廣告對我而言就像是生活化的藝術,它融合了不同的符號、意象、社會的價值觀等元素,以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販賣他們的商品,得到閱聽人的注意。因此,我覺得廣告是門值得好好研究思考的一個課題。
蘇偉樺(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舉例: 捷運上的廣告被貼上他們(施行人)預先做好的反賭圖片(標語)。
主要是希望當人們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能在抬頭時看見這些文化反賭的聲音,然後再去好好思考這些反賭標語背後的原因,只是也可能會像影片中被訪問的人回的,這樣會侵害了廣告業者權益的行為好像也是不應該被支持的類似的話。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我記得在台灣如果亂貼標誌或資料在公共建築上好像會被開罰(外國不確定會不會)xD 還有,當在路上隨機貼標語標誌時,很容易造成異樣眼光(雖然這也會引起旁觀者好奇張貼的內容)
主要還是侵害了廣告業主的權益,畢竟花大錢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知名度,如此地被文化反堵者搞破壞,除了破壞廣告文宣,也傷及廣告商品名譽。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3分)
我覺得品牌塑造是必要的;舉例一些食品廣告好了,那些大廠牌為了增加知名度、銷售量,不靠廣告而引起消費者注意是很難的吧,再者,有廣告的宣傳,如此消費群眾的大增,反之,也會讓大廠適時地去檢視自身食品的安全衛生機制,算來也是對消費群眾的一種保障。
另一方面;在價格抬升的背後,也要思考獲利的一方究竟是不是真的集中在少數人身上。這部分,我舉知名的跨國企業 星巴克 為例,這品牌名稱響亮,彷彿手裡能拿著一杯星巴克飲品,地位就順勢抬升一樣;我看著一家一家的展店數量,想必當中的獲利也是相對可觀的吧,想想,倘若沒有這些文化反堵的聲音出現,誰能開始注意原料產地農人的聲音?
在廣告的潛移默化當中,可能多了崇拜、慾望的無窮盡,而讓人只顧著盲目追求,所以我也很感謝這些文化反堵的聲音,讓自己能夠去思考這些昂貴物品、高級食品背後,究竟獲益者在哪一方。
張有君(4)
在地鐵上,施行人在廣告看板上貼上他們設計的標語貼紙,還有在廁所的螢幕上寫上THERE IS NO ESCAPE,而他們希望處於那時的場所的受眾所可以反思廣告隱藏的意圖。而利用貼紙對抗消費社會的行為是以一種批判主流商業文化的方式進行文化反堵的運動。
而在影片中看到的阻礙我認為還是大眾對於廣告盲目的跟從,一種跟隨資本主義的風氣也使人難以抗拒,充滿誘惑的廣告充斥整個社會,只靠這些團體及個人進行對抗消費社會的運動是不夠的,我認為大眾還是要有反思的能力,但是這種運動已經漸漸變成一種藝術,一種想像只是差了實踐而已,假如大家都有了反思及想法,再去實踐,我想最大的阻礙就不會是阻礙,困難也將不是困難,反而會造成各大營利公司的壓力。
過了半個學期,上了分析廣告、解構、重構還有這次文化反堵的影片,我想先說我很佩服影片中的團體及個人,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願意被充斥華麗廣告的資本社會埋沒,選擇集中思考廣告對於大眾的影響及反思,還有大公司背後隱藏的不為人知的不人道事實,像是在迪士尼商店說話的牧師。原本在進入這堂課之前根本不懂廣告所帶來的影響,漸漸知道了一則廣告所帶有的含義及權力分析,除了讓自己更會分析廣告看廣告以外,更能從更深的角度是了解每則廣告,例如擁有性暗示的顏色或是物品、忽略安全的汽車廣告及酒精飲料廣告都是我從這堂課所學到的精華。我自己對於文化反堵這件事是表達同意想法也覺得很有創意,我認為利用重構的方式去更改廣告然後更能顯示出廣告另一面的事實是很有趣的,也算對大公司施壓,有種表達自己立場並且做自己的感覺。如果大家都能有效並快速的分析廣告,看清楚廣告背後的意涵,會增加廣告的真實性及有價值及真正重點的體現,這是我樂見的。
黃郁竣(4)
1.影片中牧師的文化反堵方法是將米老鼠綁在十字架上,以宗教信仰背後的故事藉此暗諷迪士尼公司的剝削血汗勞工的行徑,而牧師一群人到時代廣場的迪士尼店裡去作「傳教」的行為,傳播迪士尼其實是血汗工廠的思想甚至這世界上還有更多剝削勞工的血汗公司,而施行人預期,顧客在店裡消費時聽到這些話,一開始或許會覺得,這些人到底在幹什麼,而為此停下消費的行為幾秒,而關鍵就在這幾秒結束後,便會開始思考,如果這是真的呢? 或許有用、或許沒用,但至少人們會停下來思考這件事情的真實性與否,並去調查清楚,再決定是否要購買,從而達到文化反賭的目的。
2.而在店裡抗議(傳教)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他們在侵入店家的法律邊緣游走,在廣場上也常受到警察的關注,許多大眾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道德上來看,它們沒有經過店家的同意而進入甚至宣傳消費者不要在店裡消費,我認為是非常不道德的,畢竟人家是合法的公司店家,正當的做生意,如果在店外宣傳也就算了,跑到店裡告訴正要消費的顧客不要買,並說店家是血汗公司,這樣比較偏激的方法也會帶來許多爭議。在社會觀感上普遍也讓大眾不太好,大眾會認為這樣子的團體缺乏禮貌和尊重,支持的聲浪也就跟著不高,畢竟雖然名正,但其過於爭議的抗議手法,例如將米老鼠釘在十字架上也惹怒了一些宗教信仰很深的大眾,因此得到的支持便會有限,我認為這是他們在文化反堵上遭遇到最多的困難和爭議。
3.在傳播與文化的教學過後,現在我翻完報章雜誌,又或者是看網路上的廣告,我自認都會有和別人不同的角度和觀點,之前學到的解讀廣告、重構,還有符號學深深地影響我對廣告的觀感,比如說,我會先去看這則廣告是使用甚麼手法,再來去思考這些手法背後隱含的意義、或是社會大眾普遍的迷思、意識形態等等,我之前只覺得廣告就是一種行銷,但現在看到廣告,會去思考為何作者會使用這種手法,他背後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是單純的行銷亦或是想藉此傳遞給社會大眾某些訊息呢。我認為廣告也是奧妙的,他甚至可以用負面的手法去打響他的知名度,產生影響力使更多人想消費,有些不用文字也可以清楚聯想到想表達甚麼,有千變萬化的手法去詮釋。現在我覺得廣告的領域就好像宇宙一樣,浩瀚又變化無窮,可以用很多種意思去解讀他,好的背後可以隱藏著壞、壞的背後又隱含著好。現在觀看廣告,會覺得自己能看到很多不同的角度,並從這些去思考,其中的迷思、和業者的創意和理念,更豐富自己的見聞。
杜育銘(3)
一、
影片中提到迪士尼是一座靠血汗勞工堆砌起來的光華樂園。施行人希望藉由宣教的方式讓眾人能夠重視迪士尼所剝削勞工權益的問題,並期待將這座血汗工廠倒閉。藉由跳脫大眾眼中所既定的光華景象,讓大眾看到迪士尼背後所不為人知的一面。
二、
在法律上,可能會有侵犯別人或相關毀謗的言語出現,包括隨便闖入他人的商店,這些很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想法行動。在宗教上,他們也忽略別人對於宗教上的信念,導致不被尊重的情形產生。至於在道德上,這種行為是會受到社會的認同,還是其執行方式有道德上的疏漏,包括破壞別人的廣告等,這些都是會限制文化反堵行動的原因。
三、
在學會分析與解構廣告,進而試著進行文化反堵。看到不同的廣告總會希望能夠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其沒有傳達的另一面,甚至是被掩蓋的重大問題。我覺得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面對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我們自身必須做好的把關。
我想,看到文化反堵的行動,總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常被蒙蔽在廣告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透過分析,我們能夠從廣告裡面得到其要傳達的因素,也會試著批判,並反思。我認為,從文化反堵的過程中,我們都能跳脫自身的框架與意識形態,並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事實。
張雅貞(5)
A1: 一群自稱為廣告看板自由前線的組織,專門把廣告看板改造成令人噴飯的笑果,或者取企業的經典廣告,加以改造,這種惡作劇是挑戰商業廣告體系的無聊或不當使用偉人做為廣告噱頭,揭露其背後隱藏的資本主義等意識控制,看板自由前線每解放一個看板,便發出新聞稿給媒體。他們希望被報導被記錄,而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取代主流傳媒,目的在重新取回被商業主義佔領的空間與文化主體性,除了是自身理念的實現外,也有反資本主義體制的目的,看板自由前線認為每個人都該有言論自由,不應該只有企業或資本家。不管是贊成墮胎、反對墮胎或任何最激進的言論,都該有其發表空間。對於這個組織而言,幽默是很有力量的,「參與對個人是解放」。對這些參與的個人來說,是能從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力量。
A2:在法律上,看板自由前線所做的行為是很容易觸法的,他們很小心不破壞到看板上的主要廣告,他們戴面具、也有逃跑計畫,甚至會在袋子裡準備其他套衣服,好在遇見警察時換上,但還是很有機會因為破壞或改造了看板而違反法律,在社會觀感上也可能會引來一些批評和不諒解的聲浪,尤其是被各大廣告業者通緝不友善,或被某些民眾視為極端、反社會或反政府分子。而他們的行動似乎只能將訊息傳達給少數人,不大可能訴諸廣大的大眾。
A3:從前在電視上或生活中接觸到廣告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甚至會覺得有趣、創意、新奇等而被吸引,每一天,我們暴露在上百個品牌之中,從一早的鬧鐘、牙刷牙膏、衛生紙、洗面乳,到汽機車、早餐飲料、可樂、手機電腦、牛仔褲與包包,品牌充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放眼所及的是無數企業的控制下,品牌纏繞了我們的一身/一生。走出家門,捷運站、公車車體、電視報紙與建築物牆面上無所不在的廣告,抬頭仰望想看到一個沒有logo的天空,是否可能?我們暴露在廣告與商品之中卻渾然未覺,廣告麻痺了我們思辨批判的能力,讓我們覺得自己身材太胖、皮膚太黑、個子太矮、頭髮太少而車子太小。它的目的不只是企圖刺激我們的慾望,更讓我們認為自己變得不完美、不滿足。廣告帶來的不是激勵,而是沮喪。在接觸文化反堵的課程前,我們甚至以廣告餵食我們的價值觀沾沾自喜,認為自己使用某些品牌就是流行、時尚的代表。為什麼廣告要這麼設計?為何有錢就可以買下公車車體與建築物的立面?為什麼捷運車站與公車內部可以為廣告所淪陷?廣告的用意為何?閱聽眾都應該學習去質疑並看清這些資本家背後運作廣告的面目。作為一個商業主義發達的國家,在併購的年代,一個企業它可以同時擁有電影、電視、報章雜誌等傳媒,以及其他食品、化妝品、資訊等產業,而彼此免費相互廣告哄抬,讓置入性廣告更難以察覺,就像是我們容許一個塗鴉風格的廣告看板,卻又討厭工地圍籬上的塗鴉。廣告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之中,蠶食人們的生活領域,滲透無所不在的消費觀。正因為它神不知鬼不覺的企圖麻痺閱聽眾的知覺,所以我們更應該在觀看廣告時小心謹慎,廣告所餵食的價值觀不照單全收,因為廣告的刻意包裝,商品不再僅僅是單純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它誘使消費者預支開銷,再以各式各樣動人的口號和訴求,讓消費者認為,只要完成消費行為,就會變成廣告上的那位備受羨慕的主角。而這些都是資本家用廣告設下的陷阱,也許下次在我們看到一則廣告時,可以試著用文化反堵的思維去重新解構一則廣告,避免自己成為資本家陷阱裡的獵物。
李慧芳(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比利牧師以創造尷尬情境的戲劇呼籲人們停止購買迪士尼商品、反思迪士尼所代表的財團剝削行為。他到迪士尼店內進行演說,讓購買民眾知道迪士尼是一間吸血公司,雇用廉價勞工,甚至壓榨他們。預期購物民眾在聽到他這一番話以後,會在心中開始質疑迪士尼,還會因為這樣而拒絕購買迪士尼的商品。比利牧師之所以會運用這樣的方式,應該和他平時擔任牧師有關,牧師透過傳福音讓人們更接近上帝,強化自己的信仰;這次運動他則透過到現場演說表達抗議的方式,來讓購買民眾了解迪士尼塑造出的完美形象背後隱藏的真相,達到文化衝擊的效果。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比利牧師在反賭過程中將迪士尼最受歡迎的代表性玩偶米老鼠,掛在十字架上到街頭上抗議。此舉遭到現場虔誠的信徒抗議,耶穌對他們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這樣的行為在社會觀感上卻會讓人覺得侮辱了宗教信仰,甚至是不莊重。但比利牧師並沒有理會那些感到不舒服的民眾,反而認為上帝會因為這項行動而感到開心。這樣的行為視為反倒道德的,也可能成為文化反賭過程上的認同困難,因為宗教對大部分來說是不可侵犯的,這樣的行徑會有負面的效果。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以前我在看廣告,可能會被光鮮亮麗的俊男美女吸引。迪士尼甚至代表著我的童年,在我的既定印象中,他是非常光鮮亮麗的。但經過教學後,現在看到每則廣告,我都開始思考它背後遮蔽的真相,不會輕易的在讓品牌的廣告行銷手法吸引我去購買。課堂上透過這則影片也讓我更充分的理解「文化反堵」是什麼,原來「文化干擾」它可以結合藝術、媒體、劇場行動主義以及嘲諷。可以說是民眾對商業主義的全面壟罩,從地底、下水道所湧現的塗鴉式創意反彈,藉力使力地用相同的廣告手法與符碼,饒富趣味又發人深省地加以反抗。比如過去較為大家熟知的便是「廣告破壞者」,對街頭林立的廣告看板及符碼,進行巧技性的破壞與玩弄,從而揭露廣告裡隱含的企業操縱與深刻事實。
何枋(3)
Q1 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賭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在影片中,一位文化反堵施行人透過進入「比利牧師」的角色,將打擊迪士尼跨國企業作為一種傳教、佈道的行為。比利牧師透過在迪士尼商店宣揚「不要購買迪士尼商品」的理念。比利牧師說,大家也許會覺得「這個人有問題」、「這個人道底在說什麼?」、「叫保全請他出去!」…。但透過他的行動,只要讓這些消費者印象深刻,並在回家後持續的思考「那個為什麼這麼做」,那他就已經達成它的目的了 。
Q2 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與爭議?(法律、道德、社會觀感上)
在影片中,有人透過貼貼紙的方式、唱rap的方式、擅自更改廣告看板的方式、傳教的方式進行文化反堵行動。除了在夜晚偷偷更改企業的廣告看板外(因為是在晚上沒人時進行),其餘行為皆引起了路人側目。透過訪問,幾乎所有旁觀者都認為這樣做是不合理、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的。地鐵上的乘客認為在廣告上貼上文化反堵貼紙是剝奪了廣告商的權利,也認為這樣不合理;在迪士尼商店的消費者認為「消費」是他們的自由,他們的錢要怎麼花是他們可以自己決定的事。其實不外乎這些連,就連我也覺得文化反堵固然有他正確的立場在,但這些方式也許不是那麼恰當。但是影片中貼貼紙的行動者說了一句話深深引發我的思考:很多現在是正確的事,在古代也是違法的。
Q3 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廣告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認為廣告對我來說就像是加速的幻燈片,對於我沒有興趣的商品我幾乎不曾去仔細看過它,但談到我是否也潛移默化的被這些廣告影響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還真的不知道。現在看廣告,會走火入魔的想看出廣告背後的權力宰制在哪裡,這是最大的不同;同時也想著,每個廣告背後真的都蘊藏了對消費者意識形態的控制嗎?
苗其宏(4)
1. 影片中除了比利牧師的「打倒迪士尼」反堵、廣告看板諷刺改造外,一再出現的就是在牆上貼cultural jam相關「貼紙」的行為了。貼貼紙的那位女生,心理預設著會有很多人制止她的行動,但在她實驗多次的觀察之下,發現會用斜眼看、湊近看,甚至在她面前把貼紙標語大聲唸出來的人,換個角度思考,他們其實都是潛意識中對標語產生了共鳴,而感到興趣的一群人。因此,與施行人預設立場相比之下,大眾事後駐足圍觀、偶有反思的情況,才是較實際的成果。
2. 不管用任何的行為,犯法與否,進行文化反堵的過程,往往是受眾人監視的。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地鐵上,採訪一位民眾的看法,他表示這種貼貼紙的行為,侵害了廣告商、資本商的法律權益,讓他本人很不能接受。這就是一個在資本主義消費意識型態下,民眾很典型的反應,一切「依法」的僵化思想,使其漸漸喪失了對事物反思的能力,即便有,也是來自新聞媒體、報章雜誌上,冠冕堂皇的話語。然而,不變的是對資產階級的保障,人們依舊消費,沒有改變。比利牧師甚至表示,進行文化反堵的實踐,讓他一個月至少被逮捕一次(還是在律師允許的範圍之內)。可見只要有對資本市場進行任何形式的挑戰、批判,而使其權益受損感到威脅時,鎮壓型國家機器就會被合理使用;也間接證實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終究還是保障資本家的。
3. 其實,我一直覺得進了世新以後,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比外校同學更多了一份媒體識讀的批判性思考。上過傳播與文化後,最直接的改變,莫過於每當看到廣告海報、看板時,真的會用一種不一樣的角度去看他。等公車的時候,甚至因為看著看板,想著迷思與意識型態,公車就走了。但我認為,學這門課,重點不在於考試時可以寫出多精闢的見解與分析,而是在於重新喚醒我們對弱勢族群的關懷。畢竟,確確實實地,我們社會上很多問題的肇因與根源,皆來自於我們這個社會的體制。看似最進步、最先進的民主社會,我消費故我在,但真正被消費掉的,往往是我們看不見的階級裡的民眾,女性也好、勞工也好、酷兒也罷,雖然我們擺脫不了消費文化,但在我們下一次逛街、下一次消費的時候,心中會有他們的影子,讓我們肯多花一秒鐘,設身處地去為他們思考。
祝小媛(4)
Q1:
比利牧師透過在迪士尼商店揭發該企業黑暗面的方式,揭發迪士尼壓榨勞工罔顧權益的消息,誠如影片中他所提到一般,或許有些人還是會認為我想把錢花在哪裡是我的自由,但他相信他這樣的舉動至少能影響一兩個人,使他們知悉甚至是開始重視大企業對底層勞工權益剝削的事,進而停止向該企業購買商品。
Q2:
在法律層面影片中比利牧師受到的威脅似乎沒有這麼嚴重,在店內喧囂頂多被店員請出去被警方驅趕,而如警察所說:他們在此聚會叫囂,我們趕了警告了,過了一小時後他們又會聚集於此。
道德方面我認為則要取決於聽眾的心態,若今天民眾聽完後贊成比利牧師的說法,那便會認為她們是替底層發聲宣揚社會正義,讓社會大眾知道美好商品背後所隱藏的邪惡面;但若民眾今天是抱著影片中那種心態:我想在哪花錢是我的自由,甚至於認為社會本就需要底層勞工的存在,進而使整個金字塔穩固、運作,那麼我想他們聽到比利牧師的說法應該會感到相當排斥,畢竟他們本來就默許勞工的聘用,亦或是只把他們當做是普通受僱者而已。
Q3:
以前看廣告總是不會很認真,認為廣告很只是個阻擋我看節目的障礙,一進廣告立刻呈現所謂massage的狀態等廣告結束,現在偶爾會比較認真的去看待一則廣告,思考他隱含了什麼外延意義,使用了什麼隱喻或轉喻,其中背後隱含了什麼迷思。後來發現廣告中最常見的便是性別迷思,我們在心中早已潛移默化的對性別有了既定的看法,不論是男帥女美、異性戀......等,這些都是沒學過廣告文化層面分析不知道自己受影響這麼深的概念。
另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地方在於,現在看到大企業的廣告,例如:麥當勞、曼特寧咖啡、GODIVA巧克力,總是會不禁聯想到背後會不會又有什麼人事物受到剝削,尤其咖啡豆、巧克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知道被壓榨的勞工產物,看著廣告中咖啡熱煙裊裊升起,巧克力絲綢般的口感,除了看到廣告美好的那一面,學習後我們更看到電視後那些勞工悲傷的臉龐。
高雅瑄(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我以影片中的卡莉.史黛斯科為例,她認為她將貼紙貼和干擾是想建立於以前沒有的對話,表達對沒有對話的贈恨。她在路上於廣告的文宣上貼上自己的的想法。而這個施行人,她則認為有些人會有意見,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又或者有些人會看她的貼紙,並大聲說出她寫的文字以及問施行人為什麼要這麼樣寫?她的想法是什麼?而在這之中,施行人的作為也得到了回應。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我以比利牧師的例子為例,他在迪士尼店裡高喊著抵制迪士尼的商品,提出有許多的廉價勞工,每人工作一小時僅能拿到一毛九的微薄薪水以及一個星期必須作長達七十小時的工作,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迪士尼的商品。而這樣的行為也觸犯到法律,商家被認為是私人的地點,但為了讓在店內逮捕合法,必須要有人表示不歡迎,必須離開那個店家,如果還不離開,就是非法侵入了。社會觀感上有民眾則認為對於這個行為感到非常的生氣,民眾覺得她在哪裡消費花錢,是她的事和任何人沒有關係;但也有反觀的民眾對於迪士尼是吸血公司非常生氣,她則認為她在這個公司花了很多錢,她想知道迪士尼到底是在做什麼?比利牧師認為民眾會因為他的行為,而對消費感到懷疑,懷疑兩三分鐘,但對於比利牧師而言這樣就夠了,他達成了這樣的效果,使消費者省思到底要不要購買商品。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
過去看廣告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廣告所呈現的美好,好比看了鱷魚包的廣告,就覺得它充滿了高貴以及氣質,彷彿擁有了鱷魚包就可以炫耀自己在社會的地位。但是上了老師的課之後,在我的認知上逐漸有了改變,廣告應該要去正視它所遮掩的事實,如鱷魚包的形成竟是活生生的把鱷魚的皮撕下來,如此違反大自然的原則,而現在的人卻是嚮往著這樣的權利?這一點非常值得去省思的。廣告想要表達的總是那它的美好,卻忽略了這樣的產品所帶來的負面價值。千萬別輕易相信廣告主所要呈現的東西,身為一個觀眾應該理性的選擇商品。看完這個影片之後,覺得人們都有品牌迷思,如買布鞋就想要買NIKE、ADIDAS等各大品牌,資本家因為看在人類的品牌迷思,窮無止盡的剝削了他們的底層員工,而我們卻是享受到無限的榮華感,買鞋子似乎不太重視它的功能,而是重視它的品牌。該如何突破這個盲點?我消費故我在?這就是廣告的罪惡阿!理性的選擇才是王道!
徐朝政(4)
1.
舉出一個影片中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最出名,至少是到目前為止被報導最多的作品,艾克索公司於1989年阿拉斯加南部發生的漏油事件,”自由前線”俱樂部的成員將他們一個賣收音機的廣告詞由”HITS HAPPEN”(強打出現)改成”SHIT HAPPENS”(壞事就是會發生),而他們預期的效果是會獲得大眾廣大迴響,經由驗證之後,確實讓他們感覺到成就非凡。
2.
在社會反堵過程中,它們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舉例:媒體母老虎卡莉史黛絲科,在多倫多所做的舉動,運用貼紙貼在各廣告上,企圖將廣告所帶給我們的影響回應給廣告主,但有民眾對於她的作法表示反對,認為他沒有權力可以這樣做,而也有人認為這違反了販賣廣告者的權益。
再者,”自由前線”俱樂部更換廣告看板也是不合法的。
對於抵制購買迪士尼商品的傳教活動,有民眾是天主教徒,認為”自由前線”的人將米老鼠釘在十字架上,有汙衊信仰象徵之意。商店被認為是私人地點,若有人表示不受歡迎並且請其離開,不離者視為非法入侵,”停止血拚”傳教活動在被驅離至店外後,又被警方認為妨礙交通必須驅離,種種困難顯而易見。對於此活動看法,民眾形成了兩道觀感,一種認為在哪花錢買東西是他自己的事,與任何人無關;而另一種質認為迪士尼這種億萬公司應給予其工作者正常薪資,不應雇用廉價童工,將進而去查明。
3.
心得
在上了傳播與文化到現在,並且看了這部文化反堵的影片之後,才了解到其實我們的意識形態是被我們的社會文化所形塑的,而我們卻渾然不覺,但是欣慰的是有人實際用行動告訴了我們,我們不該只是一直當受方,也告訴了我們原來我們只會買東西,我們認為消費就是為生命創造意義的方式,我們會覺得為何有空虛、遲鈍的感覺,這就是資本主義家要我們擁有的感覺,因為這樣會陷入惡性循環。
透過文化反堵的舉動,我們能夠改變意識,並且鼓勵批判性思考,文化評論家馬克德瑞說:文化干擾就是符號的游擊戰,在這個社會中,符號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進而滲透到我們的潛意識,若我們能夠自覺,並且做出回應,就能夠跳脫我們長時間曝露在資本主義家所操控的意識形態之中,這將是一場友善而持續的戰爭,我認為,這場仗值得我們打,不得不打,因為我們要為了自我意識而戰,我們生出來不是要走別人所設計好的路,而是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路。
張莉珊 (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比利牧師利用在迪士尼的商店裡展開演講,希望讓購買的人能產生疑惑,或者停止購買,在購買的時候不會再那麼篤定。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比利牧師遇到的困難:
1.受到警察的逮捕,追趕,驅趕
2.受到店長的驅趕,讓他離開商店,影響了商店內的秩序
3.購買人認為比利牧師是個瘋子,在無理取鬧,製造社會混亂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從前觀看廣告,看看就算,廣告上所寫的可以瘦身、美白、換膚...等,從前認為,自己需要就買,也會根據廣告上所形塑的產品增加我對他的信任。現在看廣告,跳出的第一個想法都是,他是真的嗎,他有像廣告商所形塑的那麼完美嗎。在往深一點想,她利用了什麼讓我相信,他又在進一步的想塑造一種什麼意識形態。讓我們一再相信產品,或者增強了什麼他想要向我們輸入的想法。學了這堂課以後,對於看廣告會有更多的面向,他想傳達什麼,他想堅定什麼,我們的生活怎麼被他影響,看廣告的面向或者想法會多很多。這是我對學完這堂課後的想法與心得。
曹悅華(4)
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反聖誕節等節日,購買迪士尼產品的這種消費行為之文化反堵。施行人為比利牧師,而此抵制活動稱作「停止血拚」,他針對了大眾對於迪士尼系列商品的需求,去反思人們對迪士尼商品化的這個迷思,還有思考這個跨國大公司背後是否有剝削員工利益的存在。施行人預期的成果,是透過實際去迪士尼旗艦店的行動,喚起購買者的注意,進而去思考消費背後的意義,還有低廉勞工等問題。施行人知道不可能在當下造成多大的迴響,但他認為一定有民眾回家會開始思考,並且在活動中,展現了他激進劇場的表演形式,吸引他人目光,這也是他所預期達到的效果;影片中也有提到,這樣的文化干擾可以達到隊攻勢的現實加以嘲笑的成果。
2.他們選擇把米奇綁在十字架上,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會造成宗教上的爭議。在社會觀感方面,多少會影響購買者的情緒,因為一定有人支持或是反對,也會在社會秩序的破壞。困難點其實可以說,畢竟迪士尼這個形象已經深植大眾,所以無法在短時間內,甚至一個活動中,就達到明顯的成效,誠如上題所回答的,這樣一個文化反賭的行為,是希望使閱聽眾靜下心來去思考,而不是求當機立斷的成效。
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課後,好像中了分析廣告的毒一樣,常常走在路上看到一則廣告,就會開始思考背後的內涵層、迷思層、意識形態層等等,是一種好氣又好笑的感覺,也因為新聞系大三都有上宇林老師的這節課,無形中形成一種默契,總在像瘋子一般解讀完廣告後,給予彼此一個會心一笑。說實在的,藉由教學跟實際分析,幫助我們在面臨一則新的廣告的時候,會去分析廣告中所要傳遞給我們的資訊還有說服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怎麼在這樣廣告肆虐的社會中,跳脫原有意識型態的限制,去做最正確的價值觀建構。身為一個資深閱聽人,從小到大充斥在媒體的這個環境中,各式各樣的訊息衝擊我們的大腦,加上大學就讀的是新聞傳播學系,學習了甚麼是媒體識讀,甚麼才是一個正確面對新聞、廣告時該有的態度;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某程度也幫助我們,磨練了看待廣告的技巧,不再是那麼片面被動接收,是具有主觀思考能力,這也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廣告衝擊著我們的視野,期望自己能在往後觀看廣告的時候,能夠找出背後所隱藏或是強化的意識形態,避免自己淪為一個無知的閱聽眾,當然不是每則廣告都能輕易明白出其中的寓意,但因為這幾次廣告的分析作業,確實提升了自己觀看廣告時的能力,蠻有收穫的!
陳筠蓁(4)
Q1 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友甚麼樣的成果?
在此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影片之中,紀錄了三組不同路線的文化干擾行動,在舊金山的Billboard Liberation Front;在多倫多以貼紙、奇異筆四處解構廣告符碼的Carly Stasko;還有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停止血拚教會,主要靈魂人物Reverend Billy呼籲人們停止購買迪士尼商品、反思大財團的剝削行為。其中,又以Carly Stasko的例子最令我印象深刻,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存在著,這些資本主義下所建構的廣告裡而我們也已經習以為常,Carly Stasko利用貼貼紙的模式、奇異筆塗改的方式,讓隨處可見的廣告被修正,儘管她的方式不被所有人認同,卻也讓群眾看到被修正後的廣告所帶來的反思,”廣告公司販售商品背後所隱藏的訊息和用意”。文化反堵與大眾媒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而這些文化反堵的行為者們,有著共識他們反對商業利益、更反對以商業利益作為宣傳的廣告,
Q2 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
有些人稱文化反堵的實際行動為廣告干擾、現實駭客或是廣告破壞,這類文化反抗運動的特點,經常以結合藝術、媒體、劇場行動主義以及嘲諷手法去加以改寫,從而揭露廣告裡隱含的企業操縱與深刻事實。在法律上,以能夠被觀眾注意的前提卻不做出真正違背法律所禁止的事情;道德上與社會觀感層面,仍有部分人們無法認同他們所做的行為,但他們堅持的是「不要消費預先設計好的活動,運用語言和符碼來執行,改變意識、並鼓勵批判性思考」。
Q3 經過傳播與文化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甚麼?
利用所學的符號學,更深度的去研究廣告中所傳達的每個符號和象徵意義,解構廣告建構出來的意識形態,廣告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好像被洗腦一番自然而然,不加思考就是反射性地相信它、接受它並且照做,因為人們不常懷抱質疑的精神。對我來說,影片中的文化干擾行為者是很勇敢的相當令人敬佩,文化反堵就是在挑戰這一層面,反省在環境中、城市裡移動時,我們的行為與生活方式有多少是受到控制的,改變我們在社會中的行動方式,打破一些文化規範的框架束縛。
林怡雨(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看板自由前線,藉由更改廣告看板、流動廣告、街道廣告上的一個小地方,例如一個單詞或是增加簡單的圖案及圖形,讓閱聽眾不被廣告侷限了想法。認為廣告看板是公共財產,因為它無所不在且無法被忽視。他們希望他們可以為平庸的廣告帶來創意,並且藉由他們的創意,揭露廣告所隱藏的事實。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因為他們所反堵的是普遍社會的意識型態,因此他們進行文化反堵時一定會遭受許多阻礙。看板自由前線都要在晚上才能偷偷進行改造怕被警察抓;卡莉在電車上或是路旁的廣告文宣上貼東西也總是招來路人異樣的眼光所看待;牧師在迪士尼商店裡倡導不要購物時不但被店員請出門,店員也報了警要逮捕牧師,商店裡的人們也有許多對牧師的行為不諒解及反感。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以前看到廣告只是一味接受廣告所傳遞的訊息,深深地被廣告中潛藏的意識型態抓牢,那些意識型態對我們來說有好有壞,但經由廣告傳遞之後,我們並無法自己去衡量那到底是對還是錯,只能被動的接收訊息並被操控著。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看到每一則廣告我都會先思考他想宣傳的東西是什麼?背後隱藏的涵意是什麼?以及這則廣告掩蓋了什麼?再去想廣告對於閱聽眾來說,是否有塑造一個新的意識型態,還是只是將閱聽眾又帶往更深層的傳統文化中。
林韋辰(5)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實行者預期會有怎麼樣的效果?
我要舉例影片的比利牧師。他要反對迪士尼公司,他認為迪士尼公司是血汗公司,壓榨其他國家的人民,給予他們很低的薪資,要求大眾可以停止血拼!不要在被迪士尼給騙了,並且,希望大家可以去把哪家公司也是血汗公司給找出來,拒絕消費那家公司。比利牧師,號召了一群人進入紐約時代廣場的迪士尼商店,想要藉由打電話,故意演出一場對反迪士尼商品的戲。還有他直接進入店裡面吶喊反迪士尼,要求客人快點停止血拼,快離開店裡。當然,他也有預期到,他可能會被保全給轟出去,但他認為當他做了這項行為後,會有很多觀光客、消費者,可以注意到他們。而且,他知道,這個反迪士尼的行為的這種思想,跟一般社會大眾的想法很不同,他知道大家聽到的反應下巴可能會掉下來,人們可能會想「蛤?迪士尼是壞人?」,然而,這份新思想可以讓消費者有新的認知,雖然思想的作用不一定馬上會有,但它可能可以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不同的想法,過了幾天後,也許,他們可能會開始去思考、懷疑迪士尼這件事。
Q2:在文化反堵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他們都有遇到的困難都有多相似的共同點。例如,他們同樣都有可能會遭受法律的問題,但是他們都可以巧妙的為自己辯論或是遊走在一些特別的空間。 先來談論,廣告看板前線,在偷改廣告刊版後,他們可能會遇到法律上的問題,廣告商可以認為他們是在破壞廣告刊版。和那位喜歡貼廣告貼紙的老師,她也被一些民眾認為她的行為很不對,她沒有權力可以這麼做。還有人認為她,她在違反販賣廣告者的權益,認為她這樣的行為非常討厭,而他也可能會受逮捕而且在觀感上被民眾討厭。
然而,這位貼貼紙老師,從影片看到她在教學生上課時,面對到學生對她的質疑,說這個跟之前學校教的那些品牌行銷課跟這位老師所教的東西衝突到,學生覺得之前學校一直在教他們廣告如何吸引社會大眾注意,如何讓商品品牌化…等。學生反映的部分,我倒是覺得有些可惜,因為我也是蠻期待那位老師的回應是什麼,但是影片中卻沒有呈現老師的回答。以上舉的幾個例子,都是貼紙老師所受到的困境。
再來,在比利牧師他所遇到的困境,也是蠻多的,他遇到被警察逮捕,還有一些民眾認為,她愛在哪裡花錢買東西是她的權利,根本不關他人的事。甚至,他還有遇到社會上觀感問題,有一位民眾看到他把米奇放在十字架上,他認為這對他的信仰很不尊重。但是,比利牧師卻有對這件事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反而認為,耶穌應該會很開心他這樣做!因為他正在拯救人民能夠逃多資本主義的操控。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我覺得,在課堂上學到一些非常特別的新想法,就是文化反堵和解構廣告這些事。老師沒教,我可能還活在以前的我。尤其,能在課堂上看到那布文化反堵影片,讓我覺得蠻幸運的,因為平常的我比較少有機會去看這種影片,這種影片真的蠻影營養的。然而,我也覺得在符號帝國美國,有人民這樣主動跳出來反商業的行為,對抗大財團,跳脫一般大眾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和行為讓我覺得先進很前衛,也會讓我好奇,那台灣也有沒有這樣的組織呢。
然而,在上過傳播與文化的課後,我現在不管在捷運上或看到電視廣告,我真的都會有新的不同想法,會不自覺得想要去解構廣告,會很好奇這篇廣告究竟想要隱藏什麼事情。感覺自己好像變得有那麼一點點聰明。而且,我覺得,為了避免陷入購物慾、避免容易被廣告給誘惑,我認為最重要的昰自己的心態。其實,有時候在被召喚的時候要稍微忍住一下,多思考一下,真的有必要要去買嗎?而且,通常想通後發現都是自己額外的慾望在作祟。總言之,我總覺得,現在在觀看廣告的時候,比較不會像以前那樣的容易被說服。現在看到廣告,真的會有一份新的思想在運作,而且,自己本身也蠻好奇廣告的背後意思,雖然很多廣告自己想的也不一定對,但我覺得有多一份這樣的心思,應該算是小小的進步。
最後,我也是覺得東西被商品化、被品牌化也不全然是壞事,只是,我會希望,那些商業公司的核心價值可以是善良的,對社會是有益,不要全部都只是在經濟上有益。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種方法可以在壓榨勞工或是背後影藏的不好的意識形態找出一種新的方式,既可以讓勞工權益提升,或是那些不適當的意識形態可以適當的修正,可以導出一種更公平、更合理恰當的新觀念。例如,商品進步對社會是一件好事,但能不能同時也能更有愛大自然,或是在公司淨賺了很多利益,勞工的薪水也要資加。
最後,可以把好的意識形態包裝在廣告中,可以讓社會變得比較好,讓社會上的人可以有更多種想法,不會再單純的被動操控。
孫唯容(4)
1.
開創文化干擾貼紙的卡莉希望藉由拼貼貼紙讓社會大眾看見廣告所隱含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廣告主期望民眾進行的消費行為被廣告包裝起來,使用拼貼貼紙在大眾運輸、提款機旁的廣告上,能喚醒民眾的自我意識,進而不被控制,卡利也說廣告的傳播並不能讓他參與其中,如同共產主義下的言論不自由,只能是上對下,這樣的作法能讓我們多方思考,不是活在單一的想法之中。在她的課堂中雖然有同學反對他的意見,並對此感到陌生,甚至有點反感,但也有同學承認己身的消費行為就是被這樣控制的,但她無法克制自己,也不希望下一代和她有相同的困擾,有這樣的想法就代表其被控制的程度已有所改善。
2.
在推動文化干擾貼紙的時候,會遭到民眾側目,也可能會遭到法律問題,坐牢或是打官司,而民眾對這個行為普遍感到反彈,甚至認為會傷害廣告主的權益,縱使這個指控成立,那誰來關心我們的權益呢?這個社會就像廣告的牢籠,你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每天接受這些廣告的洗禮,如同毒癮發作,吸收了就很難拔除,可見資本主義對我們的虛假意識構築之深。
3.
觀看完文化干擾影片後我對於廣告有更多質疑,也試想這些活動若是在台灣執行會有怎樣的結果,但我想就算廣告隱含了許多因子讓我們進行購買,但分析重構之後我們只能讓自己對購買的行為多一份思量,減少看到就想要的跟風及惡性循環的瘋狂購物,但廣告推出,我們接受,選擇要或是不要購買的過程是這個社會主流的結構主義,這些符碼就像是母語一般,這樣被催眠式的購物近乎不可能在我們的人生移除。
鍾定璋(5)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在紀錄片中有一幕是,比利牧師將米老鼠綁在十字架上,然後衝入位於美國時代廣場上的迪士尼旗艦店,他用實際行動抵制民眾購買迪士尼的產品,希望民眾知道這是一間吸血的公司。比利牧師說,雖然他的言論或是行為在現場只有幾分鐘,但他希望這些話可能會讓其他人繼續思考,下次購買迪士尼商品時會讓他們稍微猶豫一下,這樣他的目的就達成了!
而比利牧師選擇去抵制迪士尼商品的原因,是因為迪士尼公司透過電影動畫以及行銷手法,將米老鼠的形象包裝成歡樂且適合所有孩童的卡通,迪士尼生產的週邊產品也深受大家喜愛,他所欲抵制的是一個銷售全球的國際品牌,因為他要提醒消費者,這背後有許多的環節都是壓榨廉價勞工所換來的。在中國的代工廠、海地很多人工作一小時只能領取到一毛六美金,每週還得工作70小時。迪士尼長期把業務外包給海外的工廠代工,迪士尼公司只關心便宜的成本和最終產品。
為了增加產品的銷售量,許多集團更是砸大錢在廣告行銷上,把商品進行商業包裝,許多消費者都忽略了資本主義下所隱藏的問題,其中從勞工工作權利,到低薪資和長工時的工作模式,許多壓榨勞工的行為都被精美的商品給蒙蔽。
比利牧師使用傳教的手法,向店內消費的民眾傳達,迪士尼在是一個吸血的公司,標準的資本主義家。消費者眼前所看到的產品以及品牌形象,都是經過廣告和行銷手法所包裝出的,但迪士尼卻刻意想隱藏這些壓榨廉價勞工的現象。
「施行人」比利牧師,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大眾,不要再繼續崇拜資本主義下所塑造出的偶像產品,他希望大眾重新去思考,資本社會下背後所隱藏的隱憂。讓民眾能反思所看的廣告,或是生活中大企業所生產出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不被資本家遮蔽雙眼,希望這樣『傳教』的舉動能多少改變現今的社會。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比例牧師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面臨了許多的困境以及爭議,從法律和社會觀感的層面來看,他們在迪士尼商店的傳教活動,明顯地違害到了商店的經營順暢,並在商店內喧嘩,讓部分的消費者感受的不舒服也嚴重影響購物的權益。接著他們又聚集在集會遊行的禁止區,讓社會交通造成阻塞,在這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影響社會安寧,並且造成警力資源的耗費。
從道德上,比利牧師將米老鼠綁在十字架上,一方面是反對物質主義的蔓延,另一方面也強調迪士尼公司將米老鼠的形象進行了綁架。但這樣的舉動,讓部分的基督教徒感受到不舒服,也造成許多民眾不佳的觀感並讓部分信徒感到文化反堵做法的爭議。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在觀看完這一部紀錄片後,我想到許多傳播與文化的課程所學,從廣告的外延、內涵、重構到解構,其中更讓我重新地思考生活中的廣告背後所隱藏的意涵。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廣告,廣告無所不在,而這些廣告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思維。
正因為廣告造成的影響力不容忽視,讓一些經濟資源較多的公司,有能力使用大量的金錢去刊登廣告,這或多或少也造成了我們這些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會自然而然的選擇這些大廠牌來進行消費,進而讓這些廠商的產品銷售增加!
很多時候我們在看到媒體播出的廣告時,也只是默默接收資訊,並不會去否定或是給予反饋。但在這一部紀錄片我看到『廣告看板自由前線』這一個組織,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干擾文化。只為了提醒大眾,商業主義、資本主義正利用廣告強行向我們灌輸他們所謂的『價值觀』,我們在接受廣告時必須反向思考。
而看完這一部紀錄片,也讓我想到學校教的媒體識讀課程,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想法。當看到廣告中使用的符號,必須去聯想廣告設計者所欲表達的含義,除了要懂得分辨,更得有批判性的思維。
在經過傳播與文化的課程學習,我也更能體悟到紀錄片那種使用符號的威力,也會去思考這一個廣告是不是有隱藏了我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最重要的是我認為我擁有了基本的廣告判斷能力。
吳亭樺(4)
A1(1):
男子假扮神父帶著人群到迪士尼商店宣傳大喊不要購買迪士尼的商品,他期望人們反應是瞪大眼睛然後呆住,在內心問自己這是甚麼?為甚麼要我們不要再購買?
然後思考剛剛看到的畫面的意義。
(2)
女子在地鐵車廂內的廣告、路上任何的平面廣告甚至是男生小便斗上的播放廣告的螢幕上以貼上或寫上的方式反賭文化,希望能讓資本主義受挫。
A2:
在法律上他們侵犯了私有財產,造成其毀損,像是有一個女子拿奇異筆畫在男生小便斗上的螢幕。社會觀感上,他們訪問後發現,普遍搭地鐵的人們雖然沒有表明,但內心都反對他們把紙貼在廣告上。迪士尼商店的店長更是出來表示希望他們能離開現場,最後警察也到場關注。人們當然也不是全部都如他們預期,有些人也表示她就是要用她賺的錢買她想要的商品。而孩子們也是他們遇到的困難之一,他們從小看迪士尼,他們不懂他們為甚麼要文化反賭,因為迪士尼就是他們童年的全部,他們還是會要求爸媽帶他們去買迪士尼的商品。
A3:
在上傳播與文化之前,我完全沒想過一個廣告的背後蘊含了內含、迷思以及意識形態這麼多層面,甚至原來一個廣告竟然可以包含男性霸權或是階級的迷思。其實一開始老師在分析以及解構廣告時我常會疑惑想說設計廣告的人真的有想這麼多嗎?柱狀真的是代表陽具嗎?以及這個牌子怎麼可能在設計廣告時是這麼構想的。讓我學到最多的大概就是這句話「看到廣告所隱藏的」,在我找期中作業的廣告或是平時看到廣告時我都會更留意,每個廣告其實都像一個謎題,透過符號學解構,了解其意識形態的運作。
對以前的我來說可能會對文化反堵一點興趣也沒有,要是我真的在商店遇到像影片裡那些宣傳的人們我可能還是會覺得事不關己,繼續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並認為他們在那邊批判是沒事找事做,但在這節課後我開始能體會他們這麼做的意義,因為我們怎麼能身處在充滿了品牌迷思、不同的霸權迷思社會中還不了解媒體廣告所建構的框架帶給我們的影響。
悅新(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有位女生喜歡在公車亭、交通工具上的廣告,比較小的廣告看板施行文化干擾。像是在公車候車亭女性廣告貼上對物化女性反思的貼紙、在地鐵上的廣告貼上發人省思的標語、在提管機旁的廣告貼上「享受負債」之類的標語。
他在影⽚片說他可以預想到和她同在⼀一個空間的⼤大眾會對他有哪些想法:有人會覺得厭惡,認為他在搞破壞、而廣告業者認為他們登的廣告前一秒還在招攬生意,⽽而下一秒卻變成了相反。也有⼈人會覺得歡迎,或許會當場展拍⼿手叫好等等。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廣告看板⾃由前線」目標霸等超大看板改造進行文化干擾,因為這種看板座落的位子通常都是私⼈人的領域,所以可能遭遇到擅闖私領域或是破壞私⼈人財產等罪名。
在迪士尼商店傳道的活動引來很多人側目,有人反對將米尼放在十字架上,認為這是褻瀆了宗教、有人認為自己在迪士尼商店購物是自由沒什麼不對的、有人會對訴求驚訝表⽰迪士尼真的是壞的嗎?商家本⾝身認為做⽣意被妨礙到了,自然認為不歡迎。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會先研究廣告中有哪些素材,看看當中有哪些意涵,接著想到會有哪些意思(譬如看到女生依靠在好大一根又粗又長又挺棒狀物旁邊就會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在廣告裡⾯面看到⾼跟鞋知道是什麼意思)透過知道廣告的賣點在哪、透過什麼方法來推銷之後就能夠有更⼤的空間去思考哪些是社會的迷思大眾的想法是什麼、約定俗成社會共識等。也能開始了解廣告的背後權⼒力是怎麼運作、意識形態等能知道的更多,用更深層的⾓度去分析一則廣告我覺得蠻酷的,廣告對我不再是一個產品,背後可能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王思喻(5)
A1:印象最深刻的是到迪士尼玩偶店內大聲宣導的牧師。誰也不會想到當那些媽媽帶著小孩開心挑選迪士尼商品時,會有一群人突然闖進來,告訴他們不要購買那些商品,還說購買那些產品相對的也是在壓榨另一個世界的底層勞工。文化反堵行動中的「施行人」就是牧師,他快速的吸引了群眾的注意力,達到直接、有震撼力又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宣傳效果。並希望透過此行動,喚醒那些購買迪士尼商品的人,在購買的背後其實就是在支持資本家壓榨底層勞工。也許那些消費者之後還是會持續的光顧,但至少他們無意中的接收了這個訊息,而這個訊息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時不時的浮現,或甚至促使他們開始思考這個訊息背後更深大的意義。而這就是施行人預期的成果。
A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在店內大聲宣導,影響了店家營運與顧客的消費權益,在法律層面有違法的疑慮(例如非法入侵),容易被驅離。而他們將米老鼠的玩偶釘在十字架上,在道德層面對那些信仰虔誠的天主基督教徒,有不尊重且汙辱的意味。這些困難和爭議都會造成宣導效果無法有效的完全發揮。
A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觀看廣告的角度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不再只是接收廣告給我們的資訊,而是能從各種不同層面去分析廣告所要透漏的訊息。原來一則看似單純的廣告,背後卻隱藏著各種手法,從空間的配置、人像肢體、動作、光線、色彩以及角度等等,到廣告所傳達的迷思與意識形態,這麼多元素的集合,才能誕生出一支社會大眾觀看的廣告。而我們接收到的訊息,也不只是產品本身的資訊,還有他背後隱藏的各種意識型態,也無形中形塑了我們的價值觀。
文化反堵的意義在於,喚醒人們對於符號的警戒心,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廣告、傳單等商業資訊,全都在灌輸人們有利於資本家的符號概念,卻沒有反向力量能制衡,文化反堵就是要讓人們能夠有這樣一個力量,察覺商業廣告中掩蓋的真實面貌。它不見得能完全符合道德與法律,因為在資本社會中,資本家利用優勢資源,影響國家制定對其有利的法律,也利用大量傳播媒介的符號操弄,灌輸群眾一套對其有利的價值觀,同時反映在社會的道德觀上。因此若要對資本家進行反堵,或多或少會與道德、法律相衝。
因此在影片中,他們一群人在執行上的準備,需要嚴密的計畫、步驟,才能確實有效的達到宣導效果。心理上則需要建立健全的行動目的及訴求認知,以讓自己的行動能夠在自信滿滿、理直氣壯的情況下走的穩,而沒有遲疑。最後,要查詢清楚行動計畫在法律上是否有什麼疑慮,以免落了把柄給人抓,減低了行動的正當性。
我覺得很開心接觸到了文化反堵這件事,它讓我在方法及觀念上的最大收穫是,宣導不一定要用迂迴戰、絞盡腦汁的想點子,有時候長驅直入、開門見山說亮話,反而更有影響力。就像是在影片中看到的那些實踐者,我看到了他們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地透過自身力量去「實踐」理念,他們讓我認為文化反堵是一件有意義又很酷的事情!
趙萱(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化反堵的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比利牧師的禁止購物教會反對的是米老鼠王國,也就是整個迪士尼文化,他覺得米老鼠是撒旦的象徵,用卡通洗腦大家,叫大家通通去買迪士尼娃娃,傳達的不外乎是諷刺資本主義和傳達跟廣告主完全相反的理念。他們常常去迪士尼的店裡面傳教,帶著綁在十字架的米老鼠,去店裡叫大家別買。幫迪士尼做娃娃的工廠,裡面很多勞工都被剝削,娃娃賣越好,他們的薪資也不會因此而漲價。他們希望喚起大眾對廣告的反思,而不是被控制,全然接受廣告主的洗腦。綁在十字架的米老鼠,就是重構廣告,大家都覺得米老鼠是可愛的卡通人物,但卻是剝削勞工、洗腦大眾的一個象徵。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他們在宣傳的時候,被路人覺得干涉太多,阻擋他們自由自在購買的權利,覺得要買什麼管你什麼事。店裡的主管跟保全也會來請他們走,但是也有少數人,會因而開始思考他們傳達的內容,會去查查資料看是麼情況,真的有勞工被剝削嗎?有些人覺得電視私有物,但其實是公共空間,他們無權趕他們走。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昨天我看到雜誌的廣告,腦中迅速跑出要怎麼重構它,發現廣告物化女性等等。以前我都不太注意廣告,有時候還會被說服而去購買。但是修了這堂課,當節目進廣告後,不再是無聊的廣告時間,我都會仔細去看內容,思考廣告主他們所掩蓋的真相。
我發現我開始用領一種全新的方法去看世界,每天都被廣告包圍,如果不去反思,是真的很容易被洗腦。雖然我們不是真的反對有一些產品,是反對廣告主傳遞的方式,他們加深了一些以前的思想,想是父權主義、資本主義,讓我們不知不覺地被洗腦了,就沒有文化反堵的能力了。
李明澤(4)
A1:舉例——一位牧師去迪士尼產品的專賣店中呼籲大家不要購買迪士尼公司出產的周邊產品,因為他們都是通過剝削第三世界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的血汗製造出來的,他們的宣傳手法成為一種可怕的文化霸權。
預期結果——聽到他演講的民眾會被震動和影響,從而抵制迪士尼的商品。從而使得迪士尼專賣店生意變差,撼動迪士尼公司的文化霸權,不讓手中有金錢的人操控大家的思想,不讓勞工們被剝削。
A2:一、社會大眾認為迪士尼公司的生產至銷售的一整套運作模式是符合市場規律和法律規定的,沒有什麼需要去反對的地方;
二、社會大眾認為迪士尼公司在自己的產品上也投入了很多,得到回報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三、社會大眾認為人們購買迪士尼公司商品的行為也都完全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別人沒理由干涉;
四、警察認為這位牧師已經擾亂了社會秩序,是一種偏差行為了。
A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后,我對極目以內的廣告有這樣幾點覺察:
1、曾經觀看廣告的時候,我並沒有架起視覺防禦,接受了廣告潛移默化的熏習,從而使廣告在我這裡奏效。而當我們學習了這門課程,我會比較在看廣告產生思考,思考這則廣告是如何吸引我們的,包含什麼樣的迷思,資本家們試圖用這樣一則廣告打成一個什麼樣的目的?像是自己在看廣告的時候腦子里有一個「防毒程式」。
2、在觀看廣告的時候,我還會思考是不是因為資本家們手中有資本可以拿來拍廣告,就註定可以使用文化霸權來熏習大眾,這是一個不對等的模式么?我們可以去挑戰它么?用怎樣的方式?是不是「文化反堵」應該是詼諧幽默的,這樣才更容易產生效果?
3、廣告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現在的廣告節目化、廣告新聞化是會讓廣告力量更加強大么?
4、思考廣告的出現是基於怎樣的社會因素,是因為工業技術革命帶來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下產生的社會階級中資本家想要讓大眾遵循消費主義?而這種資本主義下意識形態的運作機制是不是也可以拿來進行更多的討論?
5、在觀看廣告的時候也會自己設想如果對這則廣告進行解構,自己會怎樣去做?
木山元彰(4)
Q1:例如 在地鐵的廣告貼上與原意大異其趣(重構過的)的貼紙,試圖使行人思考其文化價值的背後的議題.施行人希望藉由小型的活動(只是貼貼紙或改寫,但選定人來人往的地方)喚起一般民眾對廣告文本的不同面向的認知.
Q2:法律上,畢竟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廣告的刊登成本由委託人負擔,輕易的貼紙或改寫將可能傷害付費者的權益.另外,比利牧師那種做法也可能會觸及妨礙營業,對抗習以為常的資本主義模式都不是容易的事.社會觀感上,大多數搞不清楚情況的人可能會認為這群人是激進左派,甚至覺得他們是瘋子在妨礙秩序.這可能成為文化反堵運動的推廣緩慢的一因.(不過,不這麼激烈的話好像就不是文化反堵了)
Q3:經過兩次廣告符號學分析的作業之後,我覺得世界真是黑暗啊(我本來就很悲觀,現在更悲觀)。現在看廣告都會反射性的喃喃自語“這個角度的拍法是男性霸權的象徵”“瘦身迷思!”“戴這個也不會變回18歲”等,確實不只是像過往般毫不在乎的走過,掉入“涵化”的漩渦裡,會有更多反向(可能是負面?)的思考。這可能就是摸到了所謂“批判”的一點邊吧。
資本主義的運作下的自由不過是符號操作下幻覺,這令我想到一個問題: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照馬克思理想的“真正的”美好共產主義不曾存在,所以也無從對比起那一方的自由比較自由,所以現階段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大概就是隱居山林自給自足吧。畢竟現在的意識形態是用來鞏固買賣或交易的。除掉消費,才有“腦袋”稍稍得到自由的可能。
另一方面,經過理論的學習之後,不管是比利牧師還是其他兩組反堵行動,生活中如果出現類似場景,我大概都能理解他們在做什麼而不至於像影片中的路人般錯愕。而我認為文化反堵的實踐是相當“左派”的,是激進而非保守的。像我這麼保守主義的人現在就很煩惱期末的作業應該怎麼辦才好,可能要求助於學長的意見了。
蔡常晋(3)
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影片中的一位女性会针对她看到的广告 然后贴上自己制作的sticker 以达到让人反思这则广告的 她做的东西和我们的作业重构类似 也把广告没有告诉你的东西贴上去 好像enjoy shopping =enjoy ur debt 这类的东西
她希望能唤起别人去思考广告隐藏的信息 在这媒体建构的真实里去反思[我]
这是我对她的行为的解读
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他们会改变实体的广告版 就是贴上一些sticker 或是涂鸦 这样是破坏公共财的问题
而且他们有时不被社会大众理解他们的行为 但是网络上又很难宣导文化反堵 因为很少人希望在网络世界里接受被教。
而且没有企业会赞助他们的行为 因为就他们是反思广告,文化的一群人 是抵押消费迷思的人 所以企业不会赞助他们 造成他们是无私的奉献自己的时间和才华的 这样更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我觉得除了看广告之外 ,看连续剧和电影都会去想剧情 为什么要这样假设,铺成,台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特定的词(是要讽刺还是代表哪个特定的东西)
我不晓得三分要写多长的答案
我只能说目前为止这堂课会让我在看非自然界影像时,会不经意的去思考,然后看到很烂的广告,也会不经意的笑出来(一眼看穿它的内涵和迷思的快感 哈哈哈 )
因为我一开始接触符号解读是从摄影开始的,然后再从文化解读符号,一开始我很懊恼,因为老师的要求和我以前的训练是不一样的东西,慢慢才能把两者结合
这应该是我这堂课学到最多的东西~
郭芳嘉(4)
A1:
比利牧師以停止血拼教會為名,進入迪士尼商店內,對顧客們傳達「迪士尼實為吸血公司」的事實。
比利牧師預期透過自己的行動,讓人們明白迪士尼其實是個壓榨工人的血汗工廠,希望能讓人們停止購買該店的產品,亦或是在下次購買前會因為迪士尼是血汗工廠而產生猶豫,進而不購買該店的商品。
A2:
法律上: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前帶動群眾呼喊口號,被警方認定為妨礙交通,強制驅離,或是常常被警方逮捕,而需要在警拘留一個晚上。
社會觀感上:比利牧師將米奇架於十字架上,讓虔誠的天主教徒感到十分不悅,或是正在迪士尼購買商品的客人感到不開心,認為比利牧師進商店宣揚其理念打擾到他們購物,因他們認為花錢是自己的事,和任何人沒有關係。
Q3:以前觀看廣告時,並不會多加思考,僅會單方面的接受廣告商所想要傳達的訊息,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會覺得廣告一定不單純,觀看廣告的焦點因而有所不同,不單單只是觀賞產品、了解產品而已,會開始特別思考和注意廣告內容隱藏著什麼樣的意識型態,或是廣告企圖掩蓋什麼樣的迷思,亦或者產品遮蔽了什麼事實。舉例來說,某個高跟鞋廣告推銷其產品穿起來輕巧、修飾身形,在尚未上過符號分析課程前,可能會全盤接收該訊息,認同該高跟鞋的功能;然而上過課後會開始反思,會發現穿著高跟鞋固然能修飾身形,但產品卻遮蔽了高跟鞋可能會對足部、腰椎產生傷害。因而我認為,上過課後看廣告的觀感及角度都會有所不同。
張家瑀(4)
1.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反堵團體是看板自由前線,他們在巨型看板廣告上動手腳,他們的核心概念是「如果可以改變一個字就顛覆,何必改變整個看板?」
將香菸廣告改字,或加上健康警示,或是藉由更動部分元素,強調企業對環境的汙染,看板自由前線認為如果只是單純用批評、辱罵的方式去改變廣告,不會有太大效果希望能藉由改變、戲謔大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廣告訊息,來對廣告「開玩笑」,事實上是講出廣告中未吐露的真相,希望能夠改變接受到廣告訊息的大眾的意識,以及鼓勵他們進行批判思考。
2.看板自由前線的行動並不合法,他們更動廣告,改變商業廣告販賣商品的原意,等同是是破壞企業的財產,很有可能被罰款上萬美金,甚至可能會被抓入監牢,因此他們還有特定的法律顧問,他們只能在深夜進行大型廣告刊版的更動,還要小心被抓。
3.一直以來,雖然對於霸權與意識形態略有所聞,也大概知道多數電玩遊戲廣告中,以爆乳女性角色為號召,是在物化女性,但不知道還有這麼多廣告都在偷偷物化女性,例如,上完課之後我才知道,將精品包包與模特兒放在一起,是代表模特兒的美麗等同與包包,與裸不裸露、色不色情並無關係,但仍是一種物化。
學會看懂廣告以後,慢慢知道廣告中的文字與圖片代表的意義,以及他所要吸引的消費者族群,也了解到,為什麼我過去會覺得,身為一個女孩,我應該要又白又瘦才是美的,那是因為從懂事以來,接受的廣告中都不停強化皮膚白皙才是美麗,更強調女性要瘦才是性感、美麗,這種迷思與意識形態深深禁錮女性。學習到廣告重構之後,我才知道這些用光鮮亮麗的模特兒建構出來的女性形象,只是為了讓廠商賣出產品,收取更多收益。
現在看到廣告,我都會不由自主是思考這個廣告背後的迷思,以及他所壓迫的對象,有時候想購買的產品,多看廣告兩眼之後,卻發現我可能會花錢買了更壓抑女性身分的產品(例如顯瘦牛仔褲,為什麼我一定要顯瘦才是好看?)反而不想買了。
吳季樺(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A1:影片中,在提款機上貼了”enjoy debt!”,代表希望使用提款機的人,不管是提款還是存款,或是匯款,都不要被債務所束縛、壓制,而是享受債務,享受借款。施行人預期使用提款機的人能夠意識到自身原來不斷地被社會大眾灌輸債務借貸的壞處,而過於排斥借貸債務,進而改善自身(使用提款機者)對於借貸的想法,更能接受並且享受借款以及債務。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與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A2:影片中有段在地鐵中的反堵過程,訪問路人認為施行人有沒有權利這麼做,得到的每個回答都是否定的(沒有權力)。其中也關係到影響品牌廣告商的廣告,雖然路人也不確定,但是根據他們的反應,在社會觀感上絕對有接受到反對的意見以及爭議。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A3:經過傳播與文化這門課程到目前為止的學習,從一開始簡簡單單的看一份廣告,到後來看到廣告都能分辨出這則廣告的意涵,以及試圖掩蓋的霸權。從前從沒想過得廣告內容,在學過分析廣告後,漸漸讓自己有了對於廣告更深層的認識。像是主打品牌的廣告也許間接構成階級迷思(開雙B就是身分地位的象徵)、女性裸露的身體形成一種女性就是接受視線的角色,而男性通常都是專注於某事物,並沒有注意到接收眼光的事實。雖然似乎是看得懂,但在每次的作業中都得到非常低的分數,也許在分辨廣告的技能上還有待加強。
莊博涵(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比利牧師創立停止血拚教會,率領支持群眾在迪士尼賣場演戲並呼籲消費者停止購買迪至尼商品,藉此傳達迪士尼公司為利益而剝削廉價勞工的事實。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1)社會觀感不佳,像是民眾對於Carly Stasko於車廂裡的貼貼紙解構廣告,多表達不贊同;迪士尼賣場裡的消費者受訪時表示買東西是個人的自由,認為不關文化反堵者的事;比利牧師把米奇玩偶綁在十字架上,也讓虔誠信徒不能接受,認為他褻瀆了耶穌。
(2)道德上,業者花錢刊登廣告,而文化反堵者不花任何刊登費,在其他已花錢刊登的廣告上加以改造,二者同樣欲達到其訴求,但手段上卻有失公平;反堵者不論是技巧性地解構戶外刊登的廣告,還是在公共場合宣揚反資本主義理念,其採用的方式擾亂了人們對廣告常理化的認知和習以為常的生活,也因此被灌上廣告破壞者的臭名。
(3)法律上可能違反社會秩序(反對者認為茲眾鬧事),像是片中比利牧師最後被帶上警車。
(4)文化反堵者所傳達的理念鞭長莫及,影片中受訪的小孩仍表達對迪士尼的熱愛,可見對小孩來說,文化反堵所要傳達的理念難以理解且難以發揮作用。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自從上了這堂課,學會分析廣告的三層面後,看廣告會反射性去探究、推敲其中每個符號的意義,揭露企業操縱的事實及隱藏的另一面,因此學會不去一味接受、認同廣告想要表達的那一面,也就不會輕易地被廣告中的符號說服而去購買。因為這堂課第一次接觸到文化反堵,或許在還沒接觸之前,我會像影片中在迪士尼賣場購物的消費者一樣站在反對立場,認為比利牧師的行為荒謬至極,但認識並了解這個詞以後,會發現他們並不是盲目地反對,而是知道自己反對誰、反對什麼,並勇於展開行動,正因為現實世界中的許多迷思、意識形態無形中滲透我們的生活,各種符號暗示著我們應該採取哪些行動,而大部分的我們卻麻木、習以為常,透過文化反堵給了我們與廣告對話、互動的空間,從原本單向、被動地接收轉而雙向、主動地回饋,並能從中培養思辯的能力,或許影片中三種不同的文化干擾者採納的方式不被多數人接納,但他們的訴求尖銳而切中要害,挑戰資本社會不可言說的事實。
張依帆 (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當他們計劃要去文化反賭大型廣告的時候,用了方便不留痕跡的貼紙,是因為他們預期會被撕下來,而且也預計會遇到阻礙,如:警察補抓等等。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在文化反賭過程中,他們妨礙了民眾選擇自由,阻礙了交通,不尊重宗教,毀謗他人公司名譽(因為沒有直接證據),民眾會覺得在公然擾亂秩序,而他們受到了警方的阻礙,民眾的質疑。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上了傳播與文化這堂課過後,發現原來每一則廣告的意思都不簡單,再看了這個文化反賭影片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世界還是有人在執行文化反賭活動,而他們會進行文化反賭活動的原因,我想是因為他們都認為廣告中試圖隱藏了一些含義與現象,而他們進行這項活動也就試圖的想要把這些廣告中所隱藏的東西呈現出來,讓大眾都知道他們廣告中所隱藏的東西。符號,在一般人看來是如期平凡,但實際中卻有想要隱藏的東西。
呂雪峰(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研究符號學和學會解讀廣告,這麼做是要先明白廣告是用什麼語言控制自己,而能採取的行動之一是將圖像剪下來重新黏貼,即是開始創作拼貼藝術。俗話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此一來,用相同的廣告手法與符碼,就能有趣又發人深省地加以反抗。就像是廣告的敵人一樣,對街頭林立的廣告看板及符碼,進行技巧性的破壞與玩弄,從而揭露廣告裡隱含的企業操縱,讓自己擁有判斷情況並加以掌握的能力,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廣告洗腦,如同卡利所說,這一切就好比是心靈的地盤爭奪戰。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卡利在火車上貼重構過的文字和圖像時會遭遇到其他路人的異樣的眼光,會大聲唸出她貼上去的內容,並說出相反立場的意見,例如說會違反販賣廣告者的權益等,但也有多數人即便不喜歡也不會說。她也說她算是幸運的,因為她有很多同樣做這項行動的朋友因此被捕、或是還在上訴當中。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專賣店採取行動時,因騷動和民眾的不滿引來了警察關切,還有民眾表示他是個白癡,並認為自己的消費自由受到干擾。這顯示癌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們在這項行動的意義,將之視為異端。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斥著各種不同的廣告、宣傳,廣告無所不在,這些大量的廣告無形的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思維。大廠有較多的經濟資源,有能力花費巨額的金錢來刊登廣告,造成了我們這些消費者在消費選擇時,會自然而然的選擇這些大廠牌來進行消費,沒有力量去抵抗的人,就只能處在弱勢的一方。雖然在這部影片中,有些做法我覺得太誇張,但就像比利牧師說的,雖然他的話只有幾分鐘,但這些話可能會讓其他人繼續思考,下次買東西時會讓人們稍微猶豫一下,這樣他的目的就達成了。事實上,他的確也影響了我,加上上了這堂課以後,讓我覺得很多在我們真實生活的事物,其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似乎都不像我所想像的簡單,我承認從前的我確實是被蒙蔽的那種人,而現在,我對廣告的反應已經略有不同。
賴侑宣(3)
A1.
他們在迪士尼商店宣傳他們的理念,他們認為迪士尼壓榨勞工然後以高價商品販售給消費者,他們試圖讓消費者知道他們所花的錢大部分流入資本家口袋中而跟勞工所應得的薪資不成正比。他們在店裡喧鬧,試圖將他們想法告訴消費者,而他們期望的是消費者直接拒絕購買;當然成效沒有那麼快,但至少有消費者在購買前回思考一下,這算是他們預期的小效果之一。
A2.
進入迪士尼商店宣傳在法律上這種反堵行為當然不合法不僅影響社會秩序也浪費警力資源。也有人認為我花我自己的錢買我自己想買的東西關你們什麼事。而在交通運輸工具上對廣告做塗改,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會覺得不舒服以及不被尊重。
A3.
在上課之前會覺得不就是個廣告,所以呢...但老實說現在看廣告會不自覺地想他的意識形態在哪裡。像是有一個交友軟體的廣告,一開始是有一個女生在滑手機然後滑一滑就掉到下水道裡,他發文「我在下水道耶」發現很多人跟他一樣掉到下水道裡,然後就下標語「不管怎樣,都有人跟你一樣。下載BAND無所不聊不無聊」。其實走路滑手機本來就很危險,但他們試圖把滑手機合理化,掉到下水道本來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但經過這樣包裝把滑手機視為合理化然後間接販售他們的產品。還有阿為什麼家具廣告要找人妻之類的想法在腦中閃過。只希望這學期穩穩地過啊。
葉國奕(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比利牧師與夥伴一起到迪士尼商店內講道,說其實迪士尼是在剝削勞工,在中國、中南美洲等等國家用低薪顧用廉價勞工,才製造了在商店內的各項商品,如果人們在店裡消費無疑是助長這類剝削的行為。
他希望能夠讓讓這些顧客在消費前多想想,這些迪士尼周邊商品都是透過廣告、動畫及各種宣傳手段包裝成美好的樣子,但在製造中卻是讓其他國家的勞工權益受損,其實是不好的行為;也希望透過講道的做法,讓更多人能夠注意到這件其實是盲目的事情,只要有人停下來聽、思考,都可以透過他們影響更多人。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比利牧師在商店內講道時,也有人覺得他也只是來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不想考慮那麼多其他的事情,比利牧師說的話雖然中肯但也十分尖銳,讓有些人比較不能在短時間內接受這樣的說法。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以前看廣告都會覺得有購買的慾望,因為總是將商品包裝成好用、完美的樣子,畢竟廣告做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顧客上門,所以看到的廣告都是光鮮亮麗的樣子。現在不管看到什麼廣告都會存疑,不斷想這是真實的嗎?也會去多想一下,是不是有誰或者什麼東西,是在被做成商品時默默犧牲掉的,不管是自然、勞工、或是自己的健康,而且現在越來越能夠在廣告中找到一些荒謬、好笑或者是奇怪的點,常常會看得滿臉問號想說這廣告到底在做什麼呀?然後自己默默在想要怎麼弄看到的廣告,覺得很有趣為何有人會去相信廣告的內容,但回頭想想以前我也是看到廣告就記在心裡,然後在跟別人討論時也常常說什麼什麼好像不錯用,但其實我自己也沒用過,純粹是相信廣告而已。
陳誼臻(4)
1.
(a) 影片中的女子在日常生活中找尋「有問題的廣告」,以個人力量進行文化反堵。她自製反文化貼紙,並將其貼在地鐵車廂內的廣告上;她也在廁所內、公車站牌的廣告上塗鴉。她曾表示,在當今社會中,似乎沒有一個管道能讓閱聽人發表自己對於廣告的看法、意見,只能不斷接收廣告中的訊息。她認為閱聽人不應該全盤接受廣告訊息,因此她開始進行文化反堵工作。另外,她也把她的觀念以及對符號學的認識,交給學生,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即便不能立刻解決現況,人們也必須要知道廣告帶來的問題。
(b) 該名女子進行文化反堵工作時,她預期路人會對她的貼紙會心一笑,甚至開始思考廣告內容有問題的地方。另一方面,這項工作也可能帶來與她持相反意見者的批評。
2.
(a) 廣告看板自由前線組織遭遇的困難是,他們經常需要連夜爬上非常高的廣告看板進行作業,除了安全上的顧慮之外,他們也要小心不被警方逮捕。而他們遇到的爭議是,廣告公司認為廣告主投入大筆金錢刊登看板廣告,他們擅自更改、占用廣告看板是汙損私有財產的行為,須負法律責任。
(b) 停止血拚教會的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裡,高舉著綁著米老鼠的十字架宣揚抵制迪士尼的理念時,多次被店員請出店外,最後甚至被警方以妨礙交通為由遭到逮捕。比利牧師的行為使其社會觀感不佳,因為他讓天主教徒感到被侵犯;有的消費者則認為消費是個人行為,比利牧師無權干涉。
另一方面,比利牧師反迪士尼的理念無法讓每個人都了解。例如:對孩子而言,米老鼠是陪伴孩子成長的玩伴,他們不懂為什麼米老鼠成為比利牧師口中的「壞人」。
3.
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我不再認為「廣告看過就算了」,而是多花一些時間思考廣告的反面。例如,當我看到合歡山旅遊廣告時,我看見的是業者大肆破壞、開發山坡地,而非廣告大力推銷的「入住小木屋,置身在山林中」的想像。此外,我也開始注意廣告中的細節。在桂格燕麥麵的廣告裡,廣告場景設置在有錢人的家中,全家人都穿著高級服飾,顯示出社會中的階級問題。這個廣告極度頻繁地出現在電視中,而我過去卻未曾察覺、思考廣告商的用意,使我感到驚訝。
賴言曦(3)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在公車站的廣告看板上塗鴉,將廣告的意思改變,原本充滿銷售意味的廣告,經過塗鴉的重構之後,銷售的目的不見了,反而顯現出廣告的真面目。而施行人預期這樣的手法可以吸引來往行人的目光,除此之外,藉由這樣的行動,使得廣告商對於廣告的好壞其實不在乎,他們只在乎最終能賣出商品就好。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在社會觀感上,許多民眾會覺得,進行文化反堵的施行人是在搗亂,因為他們認為購買商品是個人的行為,對於他們的干涉,他們覺得很不舒服;而道德上,他們雖然表面上刊起來造成了店家及消費者的困擾,但其實透過這個活動,他們也把製作商品所造成剝削告訴了社會大眾,因使我認為,在道德上不構成太大的瑕疵;在法律上,由於部分文化反堵的過程會比較激烈一點,進而造成交通問題,又或者有破壞看板的行為,所以在法律上,是比較容易踩到紅線的。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
自從上了傳播與文化這堂課之後,看待廣告的眼光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覺得扣人心懸的微電影廣告,現在卻一點也感動不了,因為明白在感動人心的廣告,其最終目的還是推銷商品,想到最後還是回歸資本主義的消費,眼淚就不自覺的收回了。除此之外,從前看到廣告商品,常會被廣告吸引,因此不顧自己是否需要,衝動做下消費的動作,而現在,面對廣告常會不自覺地分析起來(甚至在內心幻想該如何重構),而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消費的慾望就這樣消失了。我想,如果現代人都具備看透廣告的能力、都能夠用理性的觀點去思考廣告及消費的話,那我想消費這樣的動作將化大幅下降。
黃心悌(4)
1.舉出一個影片中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困難?
記的最清楚的是比利牧師和停止消費教會的行動,打算在聖誕節的購物熱門檔期進入紐約的迪士尼商店,控訴迪士尼是個吸血公司、剝削童工,還有消費是不理智行為等主張。在活動進行前,比利牧師就對著鏡頭說,只要有客人向員工反映,如此行為已經影響到別人進行購物的行為,店內員工在法律上就有立場和權力可以報警和請他們離開,以及可能有被逮捕的風險。不過我覺得這些風險和困難都在他們的預期中,甚至有種轉而利用的意味,如同被逮捕能更激發群眾的情緒,比利牧師甚至算好自己至少要被逮捕幾次,在店裡傳教雖然被請離開,但能留下疑問和謎團,能讓民眾去查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他們真的這麼做了,如果更好的話還因此改變想法,那教會的行動就有意義了。
2.在文化反堵的方法中,他們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在實際行動中,果真有客人覺得這群人根本是瘋子,覺得要怎麼花錢是自己的事,跟他無關,還有虔誠的天主教徒要求他們將米老鼠把十字架上拿下,認為把娃娃放上十字架是某種對上帝的褻瀆,店員也真的請教會會眾離開店面,警察也來到現場,也被逮捕了,總之事先預期過的問題大概都出現一遍了。
也有小孩表示他從小就看迪士尼卡通長大的,其實這也點出另一層面的問題,如果從小就被洗腦認為消費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到長大後要改變價值觀和行為是否又會更困難,或許這能成為停止消費教會接下來行動的方向。
3. 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在經過兩次的廣告分析作業後,現在看到廣告,不管是平面還是電視廣告,似乎都會不自覺的在思考,系譜的呈現位什麼選用如此的場景、色調、人物,背後隱藏了什麼,以及想帶給閱聽人、消費者什麼樣的感覺和動機,讓他們接觸廣告後能打到廣告主想要什麼樣的效果、想塑造的價值觀和眼光,又能給廣告主怎樣的回饋和回報。傳播與文化是從批判的角度來揭露廣告所隱藏「比較不好」的層面,因此現在觀看廣告時,第一個想法是不在僅限於表層的衣服和主角的外表與外型,而變成…「廣告你想怎麼洗腦我」之類的,就是能用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廣告這回事,不再心甘情願的接受洗腦,在看廣告時會多想一下並帶點懷疑和不信任,能有會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大部分的廣告都是商業廣告,但有遇到不以營利為主的廣告時,會比較兩者的差別,發現非營利廣告有時候真的比商業廣告來的有創意,因為有別於商業廣告希望接觸廣告後有購買行為,非營利廣告有時只是要宣導、提醒,甚至建議某些事情,企圖改變的是人的觀點和價值觀,因此更有效吸引人眼球是比商業廣告重要的,能讓人在幽默風趣中引起共鳴,那這樣個人認為就達成目的了。
上了這門課,能讓人有機會從不同眼光與角度看廣告,因為廣告反映的是當代的價值觀與文化,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事情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就該是這樣,能有機會在想法上扳回一城,感覺很棒。
曾鈺恩(4)
Q1:
影片中其中一個文化反賭的方法是一個女子在看見廣告後,將解構後重構的圖像文字或是推翻廣告的意識做成貼紙貼在廣告上,從地鐵、街道、建築到廁所內都貼過,也會用馬克筆直接在櫥窗或是鏡子上寫下反廣告的字詞,她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大家看到廣告蒙騙或是沒有告訴你什麼。
她說從事這樣文化干擾的行為,她覺得就是應該要讓大家知道這些商業或是意識形態背後的真實,她主張拒絕被同化,她知道自己會在公共場合遭到異樣的眼光或批評,甚至可能會被檢舉或是被捕,所以她隨時都做好為自己辯護的打算,告訴別人她為何這樣做和這樣做的意義與重要性。
Q2:
在公共場合的廣告上貼貼紙,道德上有些民眾對這樣的行為感到厭惡、不恰當,他們認為廣告是廣告主付費所得來的空間,理所當然有權在那個有限的場域上傳播資訊,寫上任何想寫的文字和顯現各種圖像,儘管在這之中有權利、階級、商品的各種意識。在法律而言,廣告主可以控告這樣的行為,因為用貼紙覆蓋她們的廣告資訊是侵犯他們的權益,因為他們是有付費的。
Q3:
以前對於看廣告這件事是雲淡風輕的帶過,不會特別專注,在看報章雜誌上,餘光掃到這一頁是廣告,就會直接看下一頁,看電視時就會轉台,在街道上也不會去看廣告看板和櫥窗,除非是自己有需求或是喜歡這個代言人下才會刻意注意相關資訊。甚至對於廣告的存在覺得沒必要,但這是平面媒體收入來源之一,因此在市場上廣告也是存在供需關係和具存在價值。
但在上課以後,認為廣告是件很嚴肅的事,不像表面那樣光鮮亮麗、趣味性高、為求增加曝光率等這麼單純,這些廣告能在無形中說服人們,讓你覺得購買這項商品很應該、包包就是要買這種牌子、買好的拖把回家給女性是體貼她們的辛苦、男主外女主內是正常家庭等,不知不覺中很多觀念都是被廣告所形塑,甚至強化,而令人驚訝的是一般人都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隨著孩童接觸媒體和資訊的年齡下降和頻率增加,他們從小就像被這些廣告所教導著,往後其價值觀著實令人擔憂。
現在反而會多注意廣告的形式與內容,對於廣告手段可以多少做出批評和說出裡面隱藏的意識形態和錯誤觀念,從這樣的過程會發現,許多廣告其中的壓榨或是歧視都非常嚴重、普遍,對於這些廣告的品牌印象可能就不會像以前那麼正面。
許沛雯(4)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停止血拼教會的比利牧師,將文化反賭形容成健康的打耳光,因為會使人驚訝和振奮。比利牧師是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例子,他有自己的一套信仰並且以自己的方式去傳教,他相信對消費主義的反抗其實存在於許多人心中,所以他親自走上街頭,反迪士尼。他最終目標是讓人「停止購買」迪士尼這間吸血公司的商品,他希望運用一些小技巧來造成一場大革命,他搭乘地鐵到迪士尼商店,他們拿著被綑綁在十字架上的米奇和米妮,在地鐵上宣傳理念,到商店內和商店門口吶喊,這些都是為了挑戰商品,希望人們能跟自己對話,逃離被產品壓扁的生活環境。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
在文化反賭的過程中,若是以比較激進的方式傳達理念,最容易面對的就是違法並且遭逮捕的情況,像是比利牧師在迪士尼商店門口,就被警察以妨礙交通而驅趕。再者,也會出現法律上的問題,因此解放看板聯盟也有法律顧問保障自身權益。然而,這些文化反賭並非全部的人都能接受,像是在迪士尼店內就有消費者認為把錢花在哪買什麼東西都是他自己的事。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天主教徒認為不該把老鼠放在十字架上,對他來說十字架是信仰的象徵。以上都是在文化反賭過程中他們所遭遇的困境和爭議。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這堂課是我第一次觸碰到廣告相關學科,除了老師上課談的理論、舉出的例子,都讓我印象深刻,甚至會把它分享給身邊的人。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學習的大好機會,選擇廣告時我已經開始解構它,我開始以不同的觀點看廣告,不再只是注視在產品上,更會去分析整個廣告的架構,即便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我都試著去解構。經過教學,當我看報章雜誌我會多留意廣告的內容,默默去解構;當我走到百貨公司,面對著各種專櫃的廣告看板,我也不再只是消費而是去理解整個廣告的作用,我還會仔細的看一看到底是哪些人會去消費;最後我對於品牌也有了不同看法,我開始不再因為名牌而迷失自己,我會去思考,這樣的炫耀性消費是否真的有必要。我認為所有的理論都只是理論,能夠真正把他們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上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自己選擇廣告去做出自己的作業,這樣的過程比單單坐在教室裡頭學到更多!
邵晴(5)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
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比利牧師帶領群眾衝進時代廣場迪士尼旗艦店的一幕,在片中高喊著,希望各位不要再以米老鼠為偶像。迪士尼長期外包給其他工廠代工,公司只關心便宜的成本與最終產品。在亞洲弱勢處,各個承包商的低價競爭下,最終被剝削的是數量龐大的勞工群眾,而最後獲利的總是總公司。他們以虛華的廣告爭取利潤,而賦予大陸勞工的只是美金八十七分,並以減輕政府失業負擔作為藉口,剝削勞工階級。
對於「施行人」比利牧師的文化反賭行為,最希望達成的最終目的為「呼籲並且喚醒民眾不再購買、不再崇拜偶像與資本主義中的產品。」他更盼在此行動中能喚起世界是需要正義的效果,提醒眾人暗藏於華美品牌包裝背後的慘忍事實,以達到揭露功能。牧師呼籲民眾跳脫以往的思考模式,不該使廣告達成挾持人們的心靈空間,成為潛意識的教化工具的目的,他希望教育民眾的除了是抵制血汗市場,更要文化自主、反對全球化行銷戰,期待能成功反撲市場。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
在比利牧師文化反賭的過程最後,我們見到一些人被警員架走的畫面。這明顯反映此反堵過程觸及了法律邊緣上的問題,包括侵占集會遊行的禁制區、使地方部分民眾感到不舒服、造成交通組塞,而集會遊行中也有影響民眾之生活安寧、妨礙他人自由等等。
道德上,他將米老鼠架於十字架上藉此反映反對崇拜的物質主義,而此行為部分基督教派的民眾也感到不舒服。比利牧師反堵的起先沒有取得店家同意,逕自帶領民眾進去喧囂,也試圖突破民眾購買迪士尼商品的權益,更有民眾表示已受干擾,造成社會觀感不佳。主要問題為,文化反賭的最初意象是為了社會好,但施行者需要冒著與他人衝突的意願,在此過程中,有與他人衝突的風險、也能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或人際關係。而時常衍生出公憤、民眾混亂與恐懼的問題,只怕反堵團體被當成指標性罪犯、被眾人多加踏伐。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
在學習媒體識讀的過程中,了解廣告的行銷方式及手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經過老師課堂的符號學以及影片文化反賭概念洗禮後,學習符號學到現階段,看到廣告除了還是會觀賞其美觀之外,最大的改變是:面對廣告時我首先會思考廣告是圖遮蔽的內容。發覺試圖遮蔽的內涵之後,時常進而打消想要購買或是繼續關注的念頭。
而在上節課結束後對文化反賭的意涵也有更深的體會,對於目前主流的消費意識做擾亂及抵抗,用來抵至目前的市場的商業化模式。例如:現今家喻戶曉的速食產業「麥當勞」。在童年與主流意識中,見到麥當勞廣告中的M字標記,就是歡樂以及方便飲食的象徵,在了解符號學之後才能反思到這黃色拱門標誌中,是刻意被賦予品牌的飲食與特徵,希望能灌輸人們愉快以及享受的想像。事實上此速食產業長期提供人們不健康的飲食方式,而背後被遮蔽的不只這些。後來我們學會重構廣告,將各種商業力量是如何滲透在我們的身體和文化環境中的情況展現出來,以符號學解構。將原本的一些元素毀損或是修改,提出一個對立或是明顯被遮蔽的觀點,促發大家對其符號意義產生論辯。
以文化反賭的概念反觀生活周遭的廣告,因我們生活在一穩定的主流系統當下,長久以來對於所有的商業標誌或是各種文宣越來越不敏感、麻木,最後終於也融入了主流意識形態。這顯然是不好的,閱聽眾缺乏對周遭廣告的思考,變成逐漸被動的消費者,所以我認為在傳播與文化的課堂中,對於廣告,學到的不只是相關的符號學學問,更吸收到促使我反思廣告的力量。
譚亦珊(2)
Q1:舉出一個影片中的文化反堵方法,同時「施行人」預期會有什麼樣的成果?(1分)
施行人會在公共場所貼文化反堵得紙條或在海報上寫字,他們想要讓閱聽衆更能了解廣告中所掩蓋的事實。
Q2:在文化反堵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爭議?(法律上、道德上、社會觀感上…)(1分)
他們遭遇了民衆的不諒解,認爲他們是一種破壞公物的行爲,觸犯了私人資產的法規。
Q3:經過傳播與文化的教學後,你觀看廣告的觀感是什麼?(Tell me more!)(3分)
我覺得我變得更會去分析廣告要傳達的消息,例如透過背景的顔色或商品的顔色會讓我了解商家所要帶出來的感覺或者誰是目標族群。除此之外,還能了解廣告所掩蓋的事實,讓我了解商品背後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